五一假期临近,要想玩的开心,避开人潮,相信很多朋友都已经提前预定酒店和机票,做好出行规划来享受美好假期。
可在4月28日,幸福航空却突然宣布五一前所有航班取消,因此让众多旅客的出行计划被迫打乱,甚至根据多家媒体曝光,幸福航空还陷入了欠薪泥潭的窘境。
那么,这家曾以国产民机运营为亮点的航空公司,为何会落到如此地步?
宣布停飞
4月27日晚,幸福航空官网发布通知称,因“官网及微官网不正常航班延误证明功能暂停”,系统进入优化升级阶段。
但这看似技术性的调整,却很快被内部员工戳穿为“遮羞布”,次日,多名员工证实,航班取消的真实原因是公司资金链断裂,连机组人员的工资都拖欠至2024年6月,公司无法支付燃油费、机场服务费等必要成本。
根据一位财务人员直言:“没钱飞了,员工工资才发到去年6月”,而且根据官方的说明,他们只是说“先停飞三天”,以后会不会再飞,要等开会才能定,但该公司的客服电话却始终无人接听。
而且对于这次幸福航空的停飞其实早有征兆,在在2022年,幸福航空便出现工资延迟发放现象,此后愈演愈烈,飞行员的基础工资仅2000余元,主要收入来源“小时费”长期拖欠,导致部分员工被迫停飞。
一名飞行员坦言,2022年后几乎不再被安排飞行任务,转而兼职送外卖以偿还房贷,而且根据员工的描述,该公司不仅拖欠员工的薪资,更是一年没交社保,甚至公积金和养老保险都被拖了两年之久。
但让人疑惑的是,幸福航空财务这么困难,却还在换制服、开贵宾厅,这些花钱的项目让员工更加不满,也引来外界的质疑,毕竟这种情况下,幸福航空还在大手笔花钱,这“哭穷”的背后,是不是有更复杂的问题?
债务缠身
根据资料显示,作为2008年成立的支线航空公司,他们主打的国产新舟60机型因舒适性差、故障率高,市场接受度始终低迷。
尽管拥有25架新舟60和5架波音737-800的机队规模,但实际运营飞机仅剩5架,人机比高达200:1,远超行业平均水平,而且在2023年,该公司仅获636万元补贴,远低于大型航司。
更是根据天眼查数据显示,幸福航空涉及125起劳动争议案件,占总案件的52.52%,而且法院判决书显示,公司曾要求离职飞行员赔偿数百万元培训费,虽部分诉求被驳回,但仍折射出人才流失与资金短缺的恶性循环。
他们股东奥凯航空的法人,更是24次被限制高消费,公司自身也多次因合同纠纷成为被执行,甚至不管是拿着微薄工资的普通员工,还是以前的公司领导,比如党委书记和纪委书记,都一样被拖欠工资。
其实对于幸福航空并非孤例,毕竟中国民航业自2020年起持续承压,三大航司五年累计亏损超734亿元,2024年上半年预计再亏66亿元。
而且支线航空更是面临三重夹击,那就是高铁网络挤压短途航线、大型航司“干线飞机飞支线”抢夺客源、补贴政策向头部企业倾斜。
虽然幸福航空曾尝试“干支结合”与货运转型,但新舟60机型难以适应市场需求,最终未能扭转亏损。
而且在中国66家航空公司中,小型航司普遍面临生存危机,市场化竞争虽降低票价,但也导致恶性价格战,支线航空作为毛细血管般的存在,本应填补偏远地区交通空白,却在成本压力下沦为“鸡肋”。
虽然面对危机,西安市国资委2024年11月曾调研幸福航空,要求控股股东西安航投公司“强化主体责任,帮助恢复经营”,但现实是,公司现金流濒临枯竭,若无法获得注资或政策扶持,破产重组恐难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