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天府文化访谈”活动第二期在三星堆博物馆举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孙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冉宏林、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黎海超三位专家来到现场,围绕“三星堆-金沙的青铜器文化”这一主题展开探讨。

动物形象青铜器为三星堆“特产”

专家:体现出古蜀人独特的宇宙观与祭祀文化

黎海超指出,三星堆动物形象可分为写实与奇幻两类,“鸡的形象很写实,鸟的形象则有写实与抽象之分。”他认为动物崇拜与祭祀功能密不可分,尤其强调鸟、龙与神兽的特殊地位,“神树顶端的鸟承担着沟通天地的功能,神兽虽以大象为主体,却融合多种动物元素,在神坛等核心祭祀器物中位置固定。”



冉宏林聚焦青铜蛇的独特属性,“这些蛇有羽翅或羽毛纹饰,表明它是可以飞的蛇。”他特别揭示器物组合规律,“青铜蛇数量以3为倍数,与祭祀坑其他器物三件成组的规律一致,反映当时的器用制度。”这一发现为解读古蜀祭祀提供重要线索。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孙华提出蛇与其他器物的组合可能,“蛇旁有环,应悬挂于神树或神兽等大型器物上。”专家们普遍认为,三星堆动物造型的独创性离不开古蜀人“以动物通天地”的思想。无论是具象形态还是抽象符号,这些青铜生灵承载着三千年前的精神密码,等待今人继续破译。

图画、符号、口语均能传递信息

专家:三星堆很可能没有文字

三星堆遗址至今未发现明确文字痕迹,这一“无字文明”现象持续引发热议。孙华提到,遗址中虽发现鸟纹、目形等符号,但“尚未达到文字体系所需的复杂性与系统性”。 “目前,三星堆、金沙遗址中均未发现文字,但我认为金沙时期或有文字,三星堆人或早期的金沙人,他们在参与周人灭商战争的过程中,就很有可能开始学习识别文字。”



那么如果没有文字,三星堆人是如何沟通交流,建立起如此辉煌的青铜王国的呢?孙华提到,图画、符号和口语传播,都可能是三星堆人内部信息交换的途径。



“良渚、红山、石家河等等这些中华早期文明阶段代表性的遗址中,也都没有发现文字。”冉宏林说道。在他看来,经过长期的深入研究,他逐渐倾向于相信三星堆可能不会发现文字。黎海超也表示认同三星堆可能没有文字,但同时,他表示文字和语言是两个概念,“无文字”也并不会削弱三星堆的文明高度。

辟谣三星堆网络谣言

专家:发掘与研究仍在持续进行

访谈中主持人提到,三星堆遗址长年备受关注,网络上也出现了各种讨论,比如,三星堆青铜器人像的外表,为何与现实中的人类相去甚远?三星堆的发掘和研究是否停滞?



“三星堆青铜器的造型源于古蜀人的艺术创造力,是经过艺术加工的作品,其灵感可能来源于自然或神话等元素。”孙华表示。另外,实际上专家学者对于三星堆的研究一直在持续进行中,并没有所谓的不敢研究的情况,“考古工作和研究成果的呈现都是基于严谨的研究方法和内在逻辑,不能仅凭想象或猜测。”

专家们也提到,关于公众所好奇和关心的“龟背网格器的用途”、“玉石器作坊新发现”和“是否有新的跨坑拼对文物”等问题,仍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期待未来,三星堆的众多“谜团”能一一被解开。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摄影 王茹懿 部分图为资料图 责任编辑 何齐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