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陈甜田 通讯员 马珍珍 张莹莹
2025年3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滨医附院”)提出“医院质量提升年”行动。滨医附院将以医院质量提升为抓手,打造患者满意品牌。滨医附院坚持新发展理念,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内涵建设为引领,以党建工作、医疗管理、患者服务、教学科研等方面的质量提升为重点,全面提升医院工作质量,打造让患者安心的“心安医院”!
提升基层党建工作质量。坚持“一融双高”,深化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同质化建设,制定基层党组织工作清单,推进责任落实。全面落实业务科室核心组制度,切实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深化“双带头人”培育,强化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提升履职尽责能力。强化“双培养”工作,吸收优秀青年骨干加入党组织。强化品牌创优,加强国家、省级党建品牌培育选树,努力打造生动活泼的梯队式创优格局。
提升清廉医院建设质量。落实清廉医院建设任务,进一步健全制度规范,细化各项举措,打造示范典型。打造清廉建设共同体,开展“清廉单元、清廉细胞”建设,督促全院各部门、科室将业务工作更紧密地融入到清廉医院建设中,形成党建引领、业务融合、合力建设清廉医院的工作局面。深化监督机制创新,充分发挥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作用,以全周期监督推动医院质量提升年任务落地见效。
4月11日,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召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暨清廉医院建设联席会议。院党委书记王东出席会议并讲话,党委副书记、院长王玉玖主持会议,院党委班子成员出席会议。
王东在讲话中强调,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刻把握全面从严治党新要求,强化政治引领,锚定目标任务,压实责任链条,从根本上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防线;要聚焦重点领域,探索建立“合成一体化”日常监督机制,靶向整治突出问题,多措并举系统施治,持续深化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要深化清廉医院建设,营造风清气正发展环境,构建“党风清正、院风清朗、医风清新、行风清明”的四维治理体系,创新廉政教育载体,强化任务督导落实,让清廉思想、清廉制度、清廉规则、清廉纪律、清廉文化融入医院建设发展的各方面、全过程。
王玉玖对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提出要求,一要进一步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各职能部门和业务科室负责人对所分管领域的廉政风险要深入排查;二要认真梳理、自查自纠,拿出切实可行的举措,构建党风廉政建设长效机制;三要将业务工作更紧密地融入清廉医院建设中,形成党建引领、业务融合、合力建设清廉医院的工作局面。
提升医患沟通工作质量。通过重温入党誓词、学习先进典型事迹,激发医护人员的责任感与担当精神,从思想源头重视医患沟通。围绕医患沟通中的党性修养举办专题讲座等,将党的群众路线切实贯彻到日常医患互动之中。
滨医附院党委书记王东说:“作为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滨医附院全体上下时刻要站在病人床头,想在病人心头,做到病人点头。”
当60多岁的张阿姨找到滨医附院手显微外科副主任医师宋坤修时,她已经被感染的拇指伤口折磨近一个月。此时,心理压力极大的张阿姨看到宋坤修耐心倾听、积极回应,这才放心地向宋坤修讲述了她“艰难的求医路”。“我因为左手拇指血管瘤在其他医院进行了手术,术后伤口发生了感染,伤口一直没法愈合。感染后医生让我去换药,每次换药都得打麻药,把伤口打开清创。换了几次也没有好转,伤口疼痛不说,我的心理压力也很大。”
“其实患者的病情并不复杂,炎症的控制成了难题,对于慢性感染,需要及时扩创、感染控制后才能缝合。”宋坤修说。
“我心理压力特别大,很害怕换药,谁也不能碰我手术的手,更别说拆纱布了,一碰纱布我就腿发软,浑身不适。”说起之前的经历,张阿姨仍然心有余悸。
在最后一次换药的时候,张阿姨的应激反应已经很严重了,医生还没接触到纱布,张阿姨就已经紧张到浑身发抖。滨医附院手显微外科护士长徐娟看到在换药室的张阿姨几近崩溃,“看到精神过度紧张的患者,当时我就安慰她,给她打气。我说‘阿姨,你可以哭出来,发泄一下。我们一生中都会遇见难事,大家都会挺过去,我相信你也可以!’”对张阿姨进行了20分钟的心理疏导后,徐娟一点点引导着张阿姨自己慢慢打开了纱布。
随后,宋坤修及张岱捷检查了张阿姨的伤口,此时伤口的炎症反应已经控制,医护人员及时对张阿姨的伤口进行了手术缝合。术后,张阿姨的伤口恢复良好。
手术缝合了张阿姨手上的伤口,伤口造成的心理创伤,也在医护人员的爱中慢慢痊愈了。
做有温度的医护人员,这是滨医附院全体职员坚守的职业信仰,他们致力于在治疗过程中注入更多的人文关怀,从而打造让患者满意的“心安医院”。细节之处见温情,从“治病”到“治心”,滨医附院医护人员的角色转变成功与否,张阿姨的求医路就是最好的答案。
持续提升诊疗技术水平。通过优化科室设置、改善布局流程、调整病种结构、推进医疗整合等措施,持续提升四级手术、微创手术占比和 CMI 值。建立健全日间医疗服务和质量监测评估制度,完善日间医疗会诊和转诊机制。引进国内前沿医疗技术,培育发展新技术,形成具有专科特色的“核心竞争力技术清单”。紧盯医学最新方向,推动人工智能(AI)辅助诊疗技术等在医学领域应用。推动学科融合和专病中心建设,提升诊疗服务能力。
近日,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团队成功为一对年轻的先天性房间隔缺损(ASD)的姐妹实施了两种个性化微创手术。针对姐妹俩不同的解剖特点,心脏大血管外科团队精准制定“经导管封堵”与“小切口修补”双路径方案,以最小创伤实现完美矫治,术后心脏功能均恢复良好,标志着滨医附院在先心病微创治疗领域的技术水平再上新台阶。
这对姐妹自幼体检发现心脏杂音,经详细检查确诊为先天性房间隔缺损。妹妹的缺损位于房间隔中央(中央型房缺,直径16mm),边缘完整,符合微创介入封堵条件;而姐姐的缺损直径达21mm,且紧邻下腔静脉侧边缘缺失,传统封堵易导致封堵器脱落,需外科手术修补。面对复杂情况,心脏大血管外科团队经多学科讨论,决定为姐妹俩“量身定制”手术方案。
心脏大血管外科团队为妹妹选择“经股静脉房间隔缺损封堵术”,仅通过大腿根部一个针眼大小的穿刺点,将封堵器精准输送至心脏缺损处。手术全程在超声引导下完成,无需开胸、无需体外循环,术后6小时即可下床活动,真正实现“无疤痕”治疗。
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医师董圣军表示:“房间隔缺损的微创治疗需‘因人施术’。介入封堵适合边缘良好的缺损,而复杂解剖则需借助外科微创技术。滨医附院已成熟开展各类先心病微创手术,结合超声、影像等多模态评估,确保治疗方案最优解。”术后超声显示,姐妹俩的心脏缺损完全闭合,血流动力学恢复正常。姐姐术后7天康复出院,妹妹术后第二日即出院,目前随访状态良好。
提升标志性科研成果质量。深化与学校、科研机构、企业等不同主体之间的协同创新,建立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创新联盟,共同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坚持以创新驱动为引领,聚焦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强化基础研究,推动应用创新,以高级别科研项目为抓手,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完善科研奖励办法,探索建立“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容错机制,激发科研创新内生动力,持续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和学术影响力。
近日,2025高度近视联合诊疗能力建设项目全国启动会在上海举行。会上,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成功获批成为全国高度近视联合诊疗项目协作单位,标志着滨医附院在眼科领域的综合实力与行业影响力达到了新的高度。
4月17日至19日,以“生命全周期、临研一盘棋”为主题的2025年GCP机构展暨临床研究合作交流大会(CRCC)在苏州盛大举行。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办公室负责人及多名药物临床试验专业组PI等赴苏州国际博览中心参会。
滨医附院围绕“合作共赢,共谋发展”主题,通过展台展示、项目洽谈等形式,与全国申办方、CRO及临床研究供应商展开深度交流。展会期间,滨医附院精心设计了包含医院简介、机构优势等多方面内容的醒目展板,并制作了涵盖多个专业组的宣传手册和彩页,吸引了近200人次前来咨询。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与合作方签署了28份涵盖消化、肿瘤、呼吸、风湿、皮肤、内分泌、血液病等领域的临床研究合作意向书或战略合作协议,实现了临床研究合作的新突破。
今后,滨医附院将不断创新服务举措,优化就医体验,多维度推动医院质量提升,增强患者就医获得感和医院核心竞争力,为建设高水平省级医学中心奠定良好的质量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