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旅游这个青岛最具特色的城市开放场景中,海洋旅游堪称其中最具活力的展现形式。

对于来青岛游玩的游客而言,于乘风破浪中领略这座活力海洋之都的历史人文风情和时尚浪漫风采,已然成为旅行中的“必选项”。

4月24日,青岛旅游集团与即墨区达成合作框架协议。其中,双方将重点围绕共同推进小管岛码头改扩建工程及后续码头运营可行性等方面开展调研并根据发展需要,推动开通仰口—小管岛、太清—小管岛等海上旅游航线。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两条海上旅游航线的开通,不仅将为青岛海岛旅游发展按下“加速键”,更以“海上连岛”的创新模式为青岛文旅版图增添新色彩。

首先来看仰口—小管岛这条航线。

小管岛,这座位于即墨区鳌山卫街道东南海域的明珠,拥有百年渔村历史与独特的海岛风貌,但因交通不便、配套设施滞后,长期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

而仰口作为崂山风景区的东大门,是“海上名山第一”的核心观景点。

以崂山仰口风景区为起点,串联起山海相依的视觉盛宴。游客可乘船感受“海上仙山”的云雾缭绕,远眺青山渔村的红瓦绿树,最终抵达小管岛码头。

这条航线不仅是地理空间的连接,更是将崂山道教文化、渔村民俗与海岛生态体验编织成“一日游”的闭环。

太清—小管岛航线,则以崂山太清宫为文化锚点,打造“朝圣问道+海岛探秘”的深度体验。游客可乘船从道教名观出发,途经八仙墩、钓鱼台等传说之地,在航行中聆听崂山道士采药炼丹的古老传说,抵达小管岛后,又可感受“海上桃源”的独特魅力。



传统文旅开发中,陆地景区与海岛资源往往处于“平行时空”:陆地景区以人文景观、商业配套见长,海岛则以生态野趣、小众体验为卖点,但二者之间缺乏有效的“化学反应”。

细观之,青岛此次航线规划的突破性,在于以海陆交通为纽带,将两类资源解构重组,形成“1+1>2”的复合型产品矩阵,以“一岛双线”的布局,将小管岛从地理意义上的“孤岛”转化为文旅融合的“枢纽”。

值得关注的是,航线规划也并非“一建了之”。双方明确提出将同步推进小管岛码头改扩建工程,这意味着未来的码头不仅是交通节点,更将升级为集游客集散、文化展示、生态科普于一体的“海岛客厅”。

深层次看,两条航线的开通,绝非简单的交通延伸,而是青岛文旅产业从“滨海观光”向“全域海岛”转型的战略支点。

此前,山东省海洋局批复的《小管岛保护利用试点方案》中提到,修复后的小管岛后续建设将按照“一村二场三中心”的空间规划构想有序推进。

具体来看,在保留渔家传统建筑的基础上,对小管岛进行旧屋改造和村址扩建,打造蕴藏渔家风情的原生态海岛特色民俗村;依托青岛海洋生物和海水养殖科研优势,开展海洋仪器设备和海洋智能装备试验,设置深水智能网箱和海上综合性平台,建设海洋科技测试试验场和岛基海洋牧场;在岛上建设包括生态养护中心、科技展示中心和亲海体验中心在内的覆盖式岛上服务网。

毫无疑问,新航线将带动岛上民宿集群、海洋研学、生态露营等业态发展,为游客带来全新的旅游体验。

还有比较重要的一点,仰口—小管岛、太清—小管岛这两条海上旅游航线,将是推动文旅产业创新发展的一个有益尝试。不仅将海陆结合,且将海岛资源与景区资源相串联,让游客的“到此一游”转化为“深度沉浸”。

当游船成为“流动的文化载体”,当海岛成为“景区资源的外延舞台”,青岛正在探索一条从“交通动脉”到“文旅生态”的跃升之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