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有云:“少者,多之所贵也。”

人生亦是如此,求多不如求少,复杂不如简单。

郑板桥说:“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最高级的活法,从“大道至简”开始。

简化自己,该扔的扔,该放的放,筛除无用的东西,远离精神内耗。

唯有轻装上阵,迎接每一天的生活,才能释放最大的能量,积蓄最深的福泽。



01 简化情绪

刘震云在《一句顶一万句》中说:

“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经不起推敲,一推敲,每一件都藏着委屈。”

成年人的世界里,无论工作和生活,都有道不尽的心酸苦楚。

身体疲乏,睡一觉就能恢复,但情绪的压抑,足以压垮一个人。

倘若任之由之,毁掉的不只是健康,还有对未来的热情与向往。

简化情绪,放下过度思虑,戒掉多余联想,专注事情本身,方能轻装前行。

作家刘墉,曾讲过一个工程师老朱的故事。

一次,老朱向客户介绍产品时,突然被对方打断:“别吹了,我听说你们的机器会爆炸。”

老朱听后,连忙解释,这是对手散播的谣言,不足为信。

然而对方置若罔闻,不等老朱说完,就直接将电话挂断。

其实,谣言没过多久会不攻自破,或是渐渐消失不闻。

可老朱却坐立不安,冥思苦想是谁在背后捣乱,情绪愈发焦躁不安。

不仅内心饱受煎熬,结果还出现重大的工作失误,被扣除当月工资。

真正拖垮一个人的,往往是情绪上的重压。

停止无谓的反刍,接纳世事的无常,与其多想,不如多做。

凡事向前看,一直向前走,内心保持轻松自在,困局自会迎刃而解。



02 简化信息

子曰:“过犹不及。”

求知好学,丰富自己的大脑,是一件好事。

但在这个信息爆炸的社会,打开手机,就会被无数信息包围。

有用的,无用的;真实的,虚假的,积极的,负面的,数不胜数。

可信息越多,并不代表掌握的知识也越多,反会浪费光阴,蚕食你独立思考的能力。

修炼屏蔽力,简化信息,把时间和精力花在值得的事上,才会真正有所成就。

著名音乐人李健,就曾公开表示不使用智能手机,也没有微信。

他说,手机只要能够打电话就行了,智能化带来的信息轰炸,反而会让他不能专心搞音乐。

“童话大王”郑渊洁也早在十几年前,因无法忍受垃圾信息的骚扰,宣布彻底告别手机,一直用电子邮件同外界联系。

绝大多数的信息,都是数字时代产生的垃圾。

比如,刷不完的朋友圈、投其所好的短视频、各大平台的热搜榜……

信息过载,只会让人沉迷于低级快乐,疲于行动,懒于思考,最终碌碌无为。

定期放下手机,简化无用信息,才能重新找回深度思考的能力,掌控自己的人生。



03 简化言语

药王孙思邈说:“多言则气乏。”

意思是,话说得太多,就会耗气伤神。

曾以为是无稽之谈,但与人打交道久了,才发现是至理名言。

当你滔滔不绝解释、劝说、争论时,只会使得自己筋疲力尽。

简化言语,适时沉默,才是保护能量最好的方式。

国学大师季羡林患癌两次,却心境豁达活到了98岁,秘诀之一就是:少说话。

和友人臧克家在小饭馆被人无端指责时,他不争不辩,安然吃自己的饭。

他提出“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文化发展规律后,引起学术界激烈反对。

季羡林没有与人唇枪舌剑,而是高挂免战牌“让事实说话”,避免陷入无意义的嘴巴官司。

他依旧每日读自己的书,讲自己的课,做自己的学问,终成一代泰斗。

董宇辉曾经说:“过度表达会造成巨大的精神内耗。”

高山不语,自成巍峨;大海不言,自有浩瀚。

嘴里的话少了,用缄默代替喧哗,人生的层次自会越来越高。



04 简化关系

《菜根谭》中讲:“交友不宜滥,滥则贡谀者来。”

滥交朋友,给圈子不断做加法,热衷于结识各种人脉。

到最后你会发现,数量够了,质量却越来越差,毫无益处,徒增负担。

与其在无效社交中推杯换盏,不如享受独处,或同二三好友静享清欢。

残雪是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无数作家想和她结交,无数出版商想与之往来。

然而她不屑一顾,不仅主动切断这种功利性社交,还批评中国文坛“互相捧哏”的乱象。

为此,她特意从北京搬家到云南,将百分百的精力投入到创作之中。

每日除了和丈夫一起买菜做饭、整理屋子,只偶尔同读者交流阅读感受。

正因如此,她能够佳作频出,以一己之力推动着中国先锋文学的发展。

《诗经》有云:“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最舒服的关系,是心与心的交流,而非利与利的交换。

远离嘈杂的人群,断掉不痛不痒的关系,朋友没有那么多了,说明你正在悄悄变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