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袁方《论天高皇帝远》一文,出自《皇权与绅权》一书。特辑录“天皇圣明”一节,供大家欣赏。



以暴易暴可以阻挡皇权的过分的伸张,另一方面皇权的崇高与神圣也是无为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皇帝与老百姓中间,隔着很长的一套官僚机构,老百姓伏在地上,皇帝位高比天,如是天高皇帝远,在我们传统社会结构里使得皇帝与老百姓在表面上隔成毫无关系的两极。皇帝在老百姓的心里是天生的圣人,可望而不可及,加以历史典籍的渲染,传说的流行,因之皇帝变成一个神明的天子。

本来自始皇以来有意或无意的就把皇帝的真面目神圣化和凡人不同。赵高说二世曰:“天子所以贵者,但以闻声,群臣莫得见其面,故号曰‘朕’。且陛下富于春秋,未必尽通诸事,今坐朝廷,谴举有不当者,则见短于大臣,非所以示神明于天下也。且陛下深拱禁中,与臣及侍中习法者待事,事来有以揆之。如此,则大臣不敢奏疑事,天下称圣主矣。”天子之所以贵,群臣莫得见其面,老百姓是不必说了。又如汉高祖刘邦的母亲,有一天在野外,有龙降到她的身上,于是才怀胎生下了刘邦,《三国演义》中描写献帝出宫避难,黑夜中有萤火成群为他引路的故事,《说岳传》里有泥马渡康王的一回,这些都是要把皇帝神化的象征,使一般人对他莫测高深,顺服在皇权之下。



正因为皇权的神圣,一般人看不出它的本来面目,只要苛政不猛如虎,孔子过泰山时,也许就不会听到哭而哀的声音,就是说老百姓能够活得下去,哪怕是最艰苦的日子,也会忍受地伏在土地上苟延残命,哪敢揭竿而起与皇权为敌?这是消极方面。老百姓的惨受苛政,直接压在他们头上的是那些不能为民父母的官吏,“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尽管官僚实际上依仗皇权作威作福,可是老百姓认为这也许并不是皇帝的恶作剧,而是僚属欺下蒙上,因之老百姓受了冤屈常常要喊天,大乱时常常希望真命天子降世,可以减轻他们的苦痛。这是积极方面。

无论是消极或积极,此种心理的养成,与天高皇帝远的关系至为密切。因为皇帝高高在上,握有无上的威权,普天之下,一人的能力怎能驾御四海?就是皇权有为,“天高”的距离便是一个限制。皇权在他们的心目中不过是一个可敬可畏的象征。因为距离的关系,上情不能下达,下情不能上闻,上下睽隔,神明的天子有时也难免天恩不及兆民,从反面看,土地上的农民,只要能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过着安静的日子,也就谢天谢地了。

——袁方:《论天高皇帝远》,《皇权与绅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62—63页。图片均来自网络。侵删。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