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择一事终一生,她们用坚守诠释初心(主题)
——“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副题)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高亚菲
“20余年来,我往来奔走于莫高窟735个洞窟之间,为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们讲述戈壁特色的敦煌文化,帮助他们了解敦煌、爱上敦煌。”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副部长、副研究员宋淑霞坚定地说。
4月28日,国新办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会上,五位文物保护领域的代表围绕“加强文物保护 传承中华文明”主题,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宋淑霞和刘红岩是其中的两位女性。
架起现代与古代文明对话的桥梁
“作为一名基层的文化弘扬工作者,我的工作不仅仅是讲述敦煌文化,其实更多的是挖掘它背后的故事,让它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从事讲解工作20多年,宋淑霞对讲解员工作有非常深刻的体会。
1998年,宋淑霞来到敦煌研究院工作,正赶上莫高窟旅游蓬勃发展、游客激增。作为不可移动文物,莫高窟的每个洞窟都像是文物库房。游客的集中涌入,不仅会影响参观体验,还会改变洞窟内的微环境。“比如温度会升高,人们呼出的二氧化碳比例与湿度都会增高,这个就会给我们洞窟的壁画、塑像带来影响和破坏。”宋淑霞说。
秉持着负责任的旅游理念,敦煌研究院率先开展游客承载量研究,核定了莫高窟最大游客承载量。并率先推出“总量控制、网络预约、数字展示、实地参观”的参观新模式,有效缓解了游客集中涌到洞窟所带来的影响。
同时,为了更好地为游客提供参观体验,宋淑霞还带领团队优化设计了八条参观游线,精心挑选出莫高窟不同时代最具代表性的洞窟。“通过这样的手段,有效地实现了文物保护和旅游开放平衡协调发展。”宋淑霞说。
“讲解员不仅仅是文化的宣传员,更是文物的守护员。”于宋淑霞而言,每一次讲解不仅仅是讲述敦煌文化,更是架起了现代和古代文明之间对话的桥梁。
多年来,宋淑霞一直深耕博物馆社会公众教育工作。在常规做好日常的旅游接待服务之外,宋淑霞和团队不断探索敦煌文化弘扬的路径。积极开展社会公众教育活动,尤其是常态化开展敦煌文化进校园活动。“我们研发了大概十几节敦煌文化课程,常态化在敦煌,甚至通过线上,在全国很多地方开展敦煌文化教育课。”
寒来暑往间,在一代代莫高人的精神感召下,宋淑霞也成长为新一代莫高人,“未来,我会不断地践行和弘扬莫高精神,为敦煌文化弘扬事业作出自己新的贡献。”宋淑霞说。
像守护家园一样守护好长城
身穿橙色工作服,佩戴着工作证的刘红岩是来自北京市延庆区八达岭镇石峡村的一名长城保护员。
“我的舅舅梅景田是长城守护者,他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义务在长城上捡垃圾、找文物,劝阻不文明的行为。受舅舅的影响,2019年村里招聘长城保护员,我第一个报名,经过考试成了村里的第一批长城保护员。”从那儿之后,刘红岩正式从舅舅手中接过接力棒,踏上了同样的守护长城之路。
石峡村长城有明长城、北齐长城,都是未开放地段。登上长城巡查时,刘红岩每天要走上10多公里的路程。
监测险情、清理石阶、拾捡垃圾、劝阻不文明行为……6年来,刘红岩一直坚守在守护长城的工作岗位上。
“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去年7月份,天气预报说有大暴雨,村里广播说让全体村民都注意安全,减少外出。当时我特别着急,我在想我们的长城会不会被雨水冲毁。”刘红岩迅速集中全体长城保护员,每人扛上两捆塑料布到长城去苫盖,掩护长城墙体。大家把工作做完后已经筋疲力尽,但悬着的心总算放下了。
刘红岩表示,作为长城保护员,要像守护家园一样守护好长城。
“作为一名长城保护员,我会继续把这份工作干好,让祖先留下的这份珍贵财富世世代代地传下去。”刘红岩说。
文物筑牢文明之基,文物传承文明根脉,文物事业发展的每一项成就背后都凝聚着每一位文物保护工作者的智慧与坚守,他们或扎根田野,用脚步丈量历史,或心怀敬畏,用匠心修复时光,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择一事终一生的初心。
来源:中国妇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