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8年起,深圳市职业病防治院启动“听力保护行动”。


  消防员在心理调解室。深圳市职防院供图

  2025年4月25日至5月1日是第23个全国《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今年宣传周主题是“关注劳动者心理健康”,将关注焦点投向劳动者心理健康领域。2020年起,深圳市启动一体化职业健康保护行动模式,针对公交车司机、快递员、港口作业人员、视屏作业人员以及消防救援人员等重点职业人群,系统开展职业紧张状况调查与心理干预,显著降低了职业相关心理问题风险。

  作为工业大市,深圳正面临新旧职业病危害交织的双重挑战,职业人群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的同时,噪声等传统职业病危害依然不可忽视。尤其在职业危害严重的行业中,中小微企业的职业健康管理短板尤为突出。

  从“生理防护”到“心理干预”

  目录新增“腕管综合征”、“创伤后应激障碍” 

  “如果TA见到妈妈最后一面,结局会不会不同?”消防员阿威(化名)至今仍难以忘记那个因情感问题轻生的救援对象。作为入职两年的消防救援人员,这次事件后他接受了系统的心理干预,逐渐走出创伤阴影。

  阿威所经历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已被正式纳入新修订的《职业病分类和目录》。深圳市职业病防治院翁少凡副主任医师介绍,今年8月1日将实施的新规中,新增了“职业性肌肉骨骼疾病”和“职业性精神和行为障碍”两大类别,其中“职业性肌肉骨骼疾病”新增“腕管综合征”,主要针对长时间腕部重复作业或用力作业的制造业工人;“职业性精神和行为障碍”新增“创伤后应激障碍”,适用于参与突发事件处置的人民警察、医疗卫生人员和消防救援等应急救援人员。此次《职业病分类和目录》扩容,不仅拓展了职业病的认定范围,更标志着我国劳动者健康保护体系实现从“生理防护”到“心理干预”的重要跨越。

  深圳市职业病防治院林大枫主任医师表示,消防救援人员因长期面临生命威胁、创伤性事件暴露、高强度训练及24小时待命的工作特性,极易出现急性应激反应等心理问题。针对这一特殊群体,深圳市职业病防治院实施了系统化的心理干预方案: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和冥想训练,帮助缓解工作压力;建立心理危机快速干预机制,提供及时心理支持;通过模拟应急场景训练,增强心理抗压能力。经过持续干预,成效显著,基线调查数据显示,消防救援人员群体的职业紧张检出率、睡眠障碍发生率呈现持续下降趋势。

  “这些心理辅导就像我们的‘安全绳’。”消防老兵阿雄(化名)这样评价深圳市职业病防治院的干预工作。他认为,通过组织专业人员开展团辅,一对一等辅导,可以让大家倾诉负面情绪,放松心情。在参与团体辅导和一对一心理咨询后,他深有感触:“不仅能畅快倾诉压力,更重要的是重新认识到这份职业的价值与荣光。”

  林大枫指出,“系统职业心理健康干预具有双重效益:一方面通过精准识别职业紧张状况,实现早期预警;另一方面借助专业干预措施有效降低心理问题发生率。这不仅是保障劳动者身心健康的关键举措,更是提升职业幸福感的重要途径。”

  去年对862家噪声危害严重单位开展听力保护培训  

  在宝安区某电子制造厂工作15年的郑师傅,直到职业性轻度噪声聋的诊断报告摆在面前,才意识到车间里日复一日的轰鸣声已“偷”走了他的听力。“拿到这个诊断结果,我当时觉得有点懵,平时跟同事交流的时候,声音小一点儿会有听不清的情况,但已经习惯了,从没想到自己会得职业病。”郑师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确诊职业病后,调离了原来的工作岗位。

  像郑师傅的遭遇并非个案。从全国职业病监测数据来看,我国职业性噪声聋报告病例数已成为继职业性尘肺病之后列第二位的职业病。根据深圳市职业病监测数据,职业性噪声聋已成为深圳第一大职业病,在专用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制造业、电子电器设备制造业尤为严重。

  职业性噪声聋是指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由于长期接触噪声而发生的一种渐进性感音性听觉损伤。“噪声聋发病过程比较缓慢,刚开始是高频听力有损失,对日常生活影响比较小,患者自己不易察觉。随着交流障碍越来越大,有时还伴随耳鸣症状,这时已经造成不可逆的听力损害。”深圳市职业病防治院张敏红副主任医师介绍,正是因为听力不可逆,且早期不易察觉,所以提高用人单位及劳动者对噪声危害认知及防控非常重要。

  面对这一“隐形杀手”,深圳市职业病防治院自2018年起启动“听力保护行动”。张敏红介绍,听力保护行动主要是帮助企业识别噪声危害及其来源,通过开展听力保护培训、面对面交流以及提供技术服务等方式,指导企业进行全方位噪声防控,提高企业噪声危害防控能力。

  六年来,深圳市职业病防治院对62家噪声危害严重企业开展了听力保护帮扶行动,行业涉及专用设备制造、金属制品业、陶瓷制品制造、建筑用石加工、电子设备制造、模具制造、木质家具和印刷等。2024年度,为全市862家噪声危害严重用人单位的2017名主要负责人、职业健康管理人员和一线劳动者开展听力保护培训。

  聚焦

  小微企业对职业病防控意识薄弱

  2020年深圳市重点行业职业病危害现状调查结果显示,深圳市中小微型企业数量多,行业分布广,但中小微企业在履行职业病防控主体责任方面,特别是小微企业,职业病防控意识薄弱,主体责任缺失的问题较为突出。

  “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期检测开展率、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开展率、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率和职业健康培训开展率均明显处于相对较低水平。”深圳市职业病防治院丘海丽副主任医师介绍,如何在不增加企业负担前提下,帮助中小微型企业切实提升其职业健康管理能力,并有效地保障劳动者职业健康权益。深圳市职业病防治院针对中小微企业开展职业健康帮扶工作。

  工业园区帮扶模式今年将延伸至印刷行业

  “我们选择以工业园区帮扶的方式,通过加强园区职业病防治宣传与告知设施建设、职业建康培训,让管理者和劳动者了解危害因素,并对重点岗位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风险评估。”丘海丽介绍,通过工业园区帮扶模式,充分发挥工业园区的主体和纽带作用,制定“一企一策”方案对工业园区中小微企业进行精准指导和定点帮扶。2024年重点帮扶电镀工业园,2025年将延伸至印刷行业。

  深圳市职业病防治院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将继续加强中小微企业的职业健康帮扶力度,夯实传统职业病危害防控根基;立足重点职业人群健康干预;实施职业健康保护扩面行动,全力推动职业病防治四方责任,建立可推广的以政府主导、多部门协调、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共同参与的职业健康保护深圳模式。  

 采写:南都记者 谢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