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门见山,胡琏这次机会出现在何时何地?
1947年7月底南麻临朐战役,华野几个主力纵队连续围攻胡琏整11师和李弥整8师而不克,部队大受损失,此时敌我双方都局促于鲁中山地,天时地利敌我同之。
如果胡琏协同李弥等数个整编师,弃各城池之战守而不顾,并力追击粟裕主力,再加上济南二绥区王耀武所部配合,就算围不住,至少堵住、拖住打一场,是没有问题的。
然而,就在这一带着华野主力安危的重要关头,胡琏整编11师突然被调去镇守淄博,粟裕率六纵等部得以从容甩脱追击。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历史细节,可以从中窥知很多深层次问题。
一、华野损失伤了元气
南麻临朐战役,粟裕打的是无准备之仗,我们无须为尊者讳,这两场仗粟司令有点轻敌。
1947年8月4日,粟裕为野司起草致中央的《南麻临朐等战役初步检讨》电,因陈毅谭震林意见不同而未发出,粟裕自己保留此电。
据此电,南临两战主观失误有:
1.对国民党军继续重点进攻的意图判断错误,认为经孟良崮一战敌军不敢再持续进攻,结果敌反其道而行之。
2.我方过于轻敌,以往集中4个纵队只能吃掉敌一个整编师,但同时需要其他纵队担负打援阻敌任务,此次两直接以4个纵队既打援又攻坚,兵力不足而致失利。
3.对敌人筑垒重视不够,草率发起攻坚。
其他与本文主旨关系不大,兹不续录。
又据8月2日电称,南麻临朐两战,2、6、7、9纵共计伤亡约1.6万人。另据原南京军区(今已撤销建制)1959年编纂的华野战史选编资料显示,两战阵亡3421人,负伤15985人,合计伤亡达21586人。
两者有出入,有两个原因。
一是粟裕草电比较早,各部队还未来得及详细统计伤亡数字,可能有很多失踪及轻伤或伤重未死的指战员,没有列入伤亡人数或定性有错(从重伤到不治去世者、失踪最终定性为牺牲者)。
二是南京军区后来编纂的战史资料,统计范围有异,伤亡部队还包含特纵、鲁中军区2个团、渤海军区3个团。
即使以当时2、6、7、9等纵队伤亡1.6万人计,也是非常惊人的。那时野战纵队的兵力不甚充实,机关和后勤保障人员较多,实际战斗兵员约在50-60%,这已是很乐观的估计。每纵平均伤亡4000,战兵损失近半。所以粟裕电报中说,“也须一个月休整以后,才能作战”。
如果按照华野一贯的打击有生力量策略,国军拿过来实行之,我们且不说国军高层体制上的积弊,以及派系矛盾掣肘,但以山东境内的国军力量,能不能尽可能多地吃掉华野主力。退一万步讲,吃不掉,能不能重创之呢?
此时国军与华野在山东腹地的力量对比,完全具有这种优势。
胡琏整11师、李弥整8师就不说了,还有黄百韬整25师,以及桂系第7军等部队,王耀武在胶济线尚有五六万可战之兵。而华野呢,两战不胜,进一步分兵,2、7、9纵都向诸城、胶东转移,只剩6纵和特纵在粟裕身边。
华野有不断分兵的趋势,而国军有不断集中力量的趋势,事后复盘我们不难发现粟裕的处理岌岌可危。但就在这一关键时刻,胡琏整11师突然从紧张的前线调开了。
二、胡琏去哪了
胡琏被调去临淄城“剿匪”了。
这一调动属实莫名其妙。国军高层为何放弃绝佳机会,让整11师这种头号主力去养尊处优呢?
我们根据杨伯涛的回忆,观察一下当时国军从高层到山东地方大员,再到各军的反应。
杨伯涛,生于1909年,湖南芷江人。陈诚土木系的骨干将领,长期在整编11师,曾任整11师上校参谋主任、整11旅旅长、18军军长。淮海战役中于双堆集被华东野战军13纵俘虏,后转入功德林战犯管理所,1959年幸运地被第一批特赦。
此人长期在土木系,对上至陈诚下至师、旅一线部队的观察比较深刻,他的回忆比较有价值。
杨伯涛在南临战役时任整11师之11旅少将旅长,据他回忆,南麻战役结束后,胡琏信心大增,准备整顿兵马到临朐再与华野决战。因粟裕攻坚不利迅速退走而不逞。
南临两战得手,国民党高层的反应耐人寻味,与我军高层不尽一致。
试举两例以对比之。
1946年9月,定陶战役结束之后,面对整编11师和第5军合力进击的局面,毛主席与刘邓往来电报,商议要不要继续和这两支主力打。伟人的倾向性意见是,定陶战役我只有4万多人主力(2、3、6、7纵,那时主力纵队并不充实)打掉敌整编第3师,说明我军战斗力尚可。据与邱、胡两部接解观察,尤其是11师的突击进攻能力似乎尚不如整编第3师。
因此定下乘胜继续打大仗的策略,刘邓也最终定下决心。
但其背景是刘邓4个纵队伤亡3500多人,部队战兵损失较大,一时未获有效整补,不利再战。
难道伟人和刘邓都是不惜代价、不爱惜士兵生命的指挥者吗?非也。乃在于我军向来崇尚消灭敌有生力量,刚打完漂亮的歼灭战,我军好不容易积蓄起来锐气,而敌人暂处受挫、心态较为谨慎保守,这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尽可能多地歼敌的好时机。
豫东战役第三阶段道理亦同。第一阶段破开封,第二阶段围歼区寿年兵团一个整编师,此时黄百韬兵团来援,邱清泉在西面虎视眈眈,粟裕为何拼着要把主攻纵队力量用到极点、拼着部队打崩的危险,也要反过来卷击包围黄百韬呢?道理亦同于此。
我方指挥策略在一线落实很顺畅,指战员战斗状态已达最佳不需再动员,各部都处于相对主场(即兵力部署相对集中、战场乃我所选择、各项后勤供应条件均较顺畅),只剩下枪上膛、炮开火,打起来指挥调度难度不大。
当然有人说,你这种理念就一定对吗?定陶战役后,龙凤战役得失相当,豫东战役也没有吃下黄百韬师。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