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哪一位预计到,粟裕竟然会来得如此的迅速猛烈?”这是经典战争电影《大决战之淮海战役》片中,蒋氏哀叹黄百韬兵团被围碾庄的尴尬一幕。
事实上,正是由于蒋氏误判命令黄百韬固守待援,粟裕迅速集中五个纵队的兵力,将黄百韬兵团合围于碾庄。可是接下来长达十二个日日夜夜的战斗,却无比艰辛,这是怎么回事呢?
一、五个纵队大战四个军,碾庄攻坚进展缓慢。
1948年11月11日下午,碾庄外围战正式打响。在孟良崮战役中歼灭敌整编七十四师,击毙张灵甫,由虎将王必成的率领的华东野战军六纵,在地形、敌情不明、攻坚器材没有带过来的不利情况下,主动从南对陇海铁路南侧的张庄,黄百韬的守敌44军一个团防守的地堡群发动猛攻。
出人意料的是,17师49团奋战一夜,只攻下一个集团地堡,占领村东南角两间房屋,歼敌两个排而已;由地方部队组建的50团打了一夜,竟然毫无进展。第二天一早,碾庄车站和张庄附近的敌人居然增援张庄守敌,发动疯狂的反扑,六纵顽固抵抗一天打退敌人五次反攻,才稳定了局面。
在随后的两天战斗中,作为华野攻击力最强的一支部队,王必成尽管集中了兵力,但是每天只能占领一个村子,战斗艰苦激烈程度,超过以往。
王必成中将
六纵的攻坚战尚且如此艰难,其他几个纵队就更是困难重重。八纵在攻打敌64军唐家楼阵地时,遭遇了守敌猛烈的抵抗。
据八纵政委王一平事后回忆:“我们两个团12日打进村子后发现,敌人把沿街的墙壁都修成夹壁墙,射击孔紧贴地面,很难被发现。战士们就算是匍匐前进,也遭敌密集的火力封锁。两个团经过一夜激战,只拿下半个村子,遭受重大伤亡。65团两个营合编成一个营,第二天终于消灭敌475团、增援的7个班,拿下了唐家楼阵地。”
碾庄攻坚战为何如此进展缓慢?首先,碾庄的防御工事,异乎寻常的坚固。
地处江苏邳县境内运河西岸,陇海路北侧的碾庄,地势平坦。由于常年河水泛滥,当地居民将村庄地基筑高两到三米不等,村庄内筑有围墙、外壕,庄外是开阔地。之前,曾在这里驻防的李弥第13兵团,修筑了大量的防御工事。采用子母堡式交通壕散兵坑,散兵壕内外相连,各村之间的空地,普遍修筑野战工事阵地。
等到黄百韬的第7兵团4个军8个师9万多人,进抵这里后,他们在之前修好的工事基础上,在碾庄周围仅有10里的狭小范围内,构筑环形的野战防御阵地,以地堡群为核心阵地,堑壕、交通壕纵横交错,布置大量鹿砦,逐村设防,将每个村庄变成坚固的支撑点,在村与村之间修建地堡群,层层设防,防止我军穿插迂回。
其次,我军重武器未能及时跟上,后勤补给困难。
1948年11月15日,粟裕发给上级的一封电报中指出:“因渡河关系,辎重、炮兵未能及时跟上,加上地形不好,需要连续攻击,消耗的炮弹、炸药甚大。至15日前已消耗三个基数,后续接济不上,影响攻击费时甚久且增大伤亡。由于追击敌人前进速度太快,后方粮食也供应不上,几个纵队已经把战区居民的红薯和麦种吃光了。”
尽管粟裕要求后方尽快把粮食、弹药运到新安镇,以解燃眉之急,但是更大的麻烦还在后头。
被我军俘虏的杜聿明
二、毛主席预估部队伤员十万人以上。
1948年11月11日,为了解救黄百韬,蒋氏有名的“救火队长”杜聿明亲自上阵,指挥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集中最精锐的四个军,在几百门重炮、几十架飞机、数十辆坦克的支援下,向陇海线以南的魏集、邓家楼,陇海线以北的寺山口、团山发动了全线进攻。
我军的七纵、十纵、十一纵在宋时轮司令员指挥下,在徐州以东地区顽强阻击。邱清泉所部第70军96师师长邓学林亲自指挥287团,向十一纵31旅42团防守的邓家楼连续发动三次进攻,都被击退。直到炮兵营打光了两个基数的炮弹后,总算占领了阵地。
密切关注淮海前线战况的毛主席,得知碾庄攻坚战陷入困境,徐州敌军大举增援的消息后,于11月14日向中野、华野指挥员发出一封急电。
电文如下:“我们很担心不能及时解决黄百韬,又担心阻击兵力不足或阻击不得力,致使邱李靠拢黄兵团。目前数日内必须集中精力,彻底解决黄兵团25军、44军、100军,留下黄之兵团部及64军,吸引邱李两兵团东进,然后以韦吉、谭王两集团向邱李东西合围,乘胜猛击歼其一部,构成徐州与邱李之间之阻击阵地。”
出人意料的是,由于攻打碾庄陷入逐村争夺战,交战一周,参战各纵队已伤亡5000人,原有战斗人员,骨干力量损失极大,野司各机关不得不将文工团员、后勤人员甚至指导员纷纷调往各师、团、营等战斗部队,缺编职位则由女干部替代,就连济南战役的俘虏兵也所剩无几,有人叫苦:“部队不充实了,不能再打了。”
千钧一发之际,毛主席发来的另一封的电报,才将这种消极情绪彻底化解。
电文写道:“此战役为我南线空前大战役,时间可能要打两个月左右,伤员可能在十万人以上。弹药、民工需要艰巨,请华东局、中原局全力组织支援工作。”
陈士榘上将
根据毛主席的指示,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粟裕、参谋长陈士榘等人来到邳县土山,召集特纵司令员陈锐霆、四纵、六纵、八纵、九纵、十三纵等等纵队司令员召开紧急军事会议。
会上,粟裕听取大家的报告后,针对敌人的布防特点,果断提出“先打弱敌,后打强敌,攻其首脑,乱其部署”的作战方针。决定集中兵力先消灭44军、100军,采用夜间近迫作业,先突破敌军网状阵地,然后大胆穿插各村之间,逐个歼灭的战术。”
为尽快消灭黄百韬兵团,粟裕还调整之前部署,命令华东野战军副政委兼山东兵团政委谭震林、副司令员王建安统一指挥“碾庄攻坚集团”。
淮海战役总前委的成员
三、淮海战役总前委,定计消灭黄百韬。
1948年11月16日,考虑到淮海前线战局错综复杂的变化,上级决定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联合作战,由刘陈邓粟谭等五人成立总前委,五人开会讨论决定重要事项。
总前委成立后面临首个重要难题,就是如何打破目前的僵局。
连续战斗八天的黄百韬兵团,尽管已被华东野战军消灭一半以上,但是仍固守碾庄负隅顽抗。不巧的是,我军需要等待补充弹药,调动炮兵和坦克,才能发起新一轮的进攻。谁知,上级原计划苏北兵团深入邱李两兵团后方,切断敌军与徐州的联系的行动,由于敌众我寡的局面,短时间难以完成。
粟裕大将
为此,粟裕专门给谭震林发去电报:“在黄百韬未全歼,对邱李出击正进行,同时兼顾,恐都成胶着状态。”
刘陈邓经过深思熟虑,主动向上级发电报,建议先集中兵力解决黄百韬,再打黄维。经上级批准,华野改变迂回邱李两兵团后方的作战计划,首先集中兵力对黄百韬兵团发动最后的总攻,中原野战军对北进的黄维、李延年兵团,采取阻击战术,暂时不主动发起进攻。
经过调整部署之后,我军重新发起了进攻。六纵在炮兵和坦克支援下,对防守前、后黄滩的敌44军发动猛攻,经过两天激战,将44军一举歼灭。
打到11月19日上午,我军终于把黄百韬的残兵败将,压缩在碾庄圩一带狭小地区。夜里22点总攻打响,我军集中上百门重炮进行猛烈炮击后,四纵、六纵、八纵、九纵,在7辆坦克的掩护下,对碾庄发动猛攻,
不料,九纵在进攻南门外水壕的一座水桥时,遭到守敌20挺轻重机枪的密集射击,成班成排的战士不幸中弹牺牲。关键时刻,聂凤智司令员亲临“济南第一团”73团指挥,他一面组织炮兵压制敌人火力,一边派2连徒涉过壕,15分钟攻破第一道圩口,经过4小时血战,突破第二道圩口,战斗到22日,黄百韬兵团终于全军覆没。
从11月6日到22日,历时17天的淮海战役第一阶段,暂告一段落。我军取得了歼灭敌一个兵团部、8个军、18个整师,毙伤敌军50500人,俘虏96600人,加上起义、投诚累计歼敌17800人。此战,华野歼敌14万人,缴获大量武器弹药,汽车、军用物资,中原野战军也趁势攻占宿县,孤立徐州守敌。
当然,这场胜利也来之不易。华东野战军也为此付出伤亡49000余人的惨重代价,参战部队班、排、连干部伤亡很大,更换人数达到五到六次之多,不少参战的步兵连战后仅剩十余人,营级单位伤亡人数也很大,让参战的各纵队司令员刻骨铭心,事后公认:“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的作战,是极为艰苦和空前残酷的。”
尽管如此,华野各纵队还是坚持执行命令,经得起伤亡,经得起考验,为淮海战役开了一个好头,立下不朽的功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