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新疆00后女辅警下井救人”的新闻引发全网关注。4月16日,新疆洛浦县,一名2岁女童坠入一口40米深的废井中,救援难度极大。身高仅1.55米、体重40公斤的女辅警布帕太姆主动请缨,下井救人,最终成功救出女童。网友纷纷要求当地政府为她破例“转正”为有编制的正式警察,“新疆发布”公众号发文回应称,不是不能“转正”,而是“转正”有着严格的条件和认定程序。但官方同时也认可她的英勇表现,并给予破格晋级的奖励。
当社会公众面对感人的英雄行为时,常出于朴素的正义感,希望通过某种奖励或回报,表达对英雄人物的认可。然而,当这些感性愿望遇到制度化的约束时,就会出现“法理情”之间的张力。官方的回复之所以得到公众的高度认可,在于成功协调了法律的刚性原则与社会人情的柔性需求。
面对公众强烈要求“转正”的呼声,官方既没有盲目屈从于舆论压力而破坏法律的严肃性,也没有冷漠地拒绝给予必要的人性关怀。正是这种法与情的适度结合,既彰显了对英雄的褒奖,又避免了感性决策可能带来的制度紊乱。公众看到的是一个理性且有温度的官方回应,既不冷漠刻板,也不盲目迎合,是在规则框架内做出最大的善意回应。“特事特办”虽然在情感上容易获得认同,但在现实中却需要谨慎对待,如果突破法律底线,最终将导致规则被架空、制度被侵蚀,损害的是公家的公信力。
在社交媒体时代,公众舆论对法律和政策的影响日益增强,如何使这种影响更加理性、具有建设性,是一个重要课题。公众的情感表达往往基于个案,容易忽略制度的整体性和长期性,如果政策制定过度迎合短期舆情,可能导致制度的不稳定和不连贯。官方需要做的是,以公开透明的方式回应公众关切,同时引导公众理解法治的重要性。此次事件中的回应就提供了一个范例:清晰说明了现有的辅警转正途径,也解释了为何需要严格的标准和程序;既尊重公众的知情权,又起到了法治教育的作用。理想的公众参与,应基于对事实和制度的充分了解,提出建设性意见,而非单纯的情绪宣泄。
这个事例也充分说明,在官民良性互动中,公开透明是确保制度公平落到实处的核心所在。制度设计再完善,如果实施过程缺乏透明度,也难以获得公众真正的信任。相比之下,一些地方在处理类似问题时语焉不详,甚至避而不谈,结果反而加剧了公众的不信任感。唯有将每项决策、程序及其理由放到阳光之下,接受公众监督,才能真正验证公平公正。新疆此次及时、公开、明确的回应,就是实现公开透明的一个成功案例。
文|吕德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