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的恐袭事件犹如导火索,再次点燃印巴冲突的火药桶。

截至2月25日,双方已在近740公里的实控线附近连续两日交火,虽暂无伤亡报告,但军事对峙持续升级,南亚上空战云密布。

巴基斯坦国防部长直言“已做好全面战争准备”,印度总理莫迪则下令军队进入高度戒备,一场可能影响16亿人口的区域危机正在逼近。

2月23日起,巴基斯坦军方连续两日使用轻武器向印度一侧射击,印军随即开火回击。卫星图像显示,印度唯一现役航母“维克兰特号”已从东部舰队调往西海岸,进入随时可投入战斗的状态。

巴基斯坦则宣布三军进入战备状态,暗示可能采取包括核武器在内的一切防御手段。

这场冲突的导火索是2月20日印控克什米尔的恐怖袭击,造成5名印度士兵死亡。印度直接将矛头对准巴基斯坦,指控其支持恐怖组织。

然而分析指出,双方在实控线的常规交火近年年均发生500余次,但此次同时启动最高级别军事戒备实属罕见,被国际智库称为“2019年空战危机以来最危险的时刻”。

在局势一触即发之际,沙特与伊朗这对中东宿敌罕见同时表态愿意调解。沙特王储萨勒曼24日致电两国领导人,呼吁“保持克制”;

伊朗外长阿卜杜拉希扬则提议“重启地区安全对话”。然而两国在南亚的影响力有限,更关键的美俄两大势力却选择了耐人寻味的沉默。

美国总统特朗普25日表示:“印巴问题由来已久,双方需要自己找到解决方案。”这与2019年印巴冲突时美国积极斡旋形成鲜明对比。

俄罗斯方面,普京仅对恐袭事件表示哀悼,强调“支持印度反恐”,但未提及调解冲突。两大强国的不作为,让国际社会担忧失去“安全阀”。



此次冲突未直接威胁美国在南亚的战略利益——既不涉及能源通道安全,也不影响军事基地布局。正如《华盛顿邮报》分析:“在中期选举年,白宫更关注国内通胀,而非万里之外的边境冲突。”

作为印度最大军售国(占其军备采购的60%),俄罗斯不愿得罪这个重要合作伙伴。尽管与巴基斯坦也保持传统友好,但莫斯科清楚,印度在俄乌冲突中保持中立的态度对其至关重要。

“得罪一方就可能失去整个南亚市场”,这是克里姆林宫不得不考虑的现实。

两国均拥有核武器,一旦冲突升级为全面战争,可能导致超过2000万人伤亡的人道主义灾难。

2022年全球核安全峰会曾模拟印巴核冲突场景,结果显示放射性尘埃将影响半个亚洲。这种“双输”结局让美俄都不愿轻易介入,唯恐成为冲突升级的“背锅侠”。

克什米尔问题本质是1947年印巴分治遗留的“领土伤疤”。

75年来,双方为此爆发3次大规模战争、数百次边境冲突,却始终无法打破“冲突-停火-再冲突”的恶性循环。



数据显示,实控线附近居住着超过150万平民,每次交火都会导致数万人逃离家园,形成独特的“边境难民营经济”。

如今,全球目光聚焦新德里与伊斯兰堡——当美俄选择沉默,区域强国能否担起责任?

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所言:“核武器国家的任何军事冒险,都是对人类文明的挑衅。”在这个全球化时代,没有旁观者,只有共同的守护者。

印巴冲突的每一次升级,都是对人类和平的考验。当战机在克什米尔上空呼啸,当航母在阿拉伯海游弋,我们更应想起:两国共有2000年的文明交流史,佛教与伊斯兰教曾在这片土地上共生共荣。

或许,打破仇恨循环的钥匙,就藏在双方放下武器的对话中——这不仅是南亚的选择,更是全人类的期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