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顺帝,是有自己名字的: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这个名字在蒙古语中的意思是“铁锅”。
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生于公元1320年5月、卒于1370年5月,元朝的第11位皇帝、蒙古帝国的第15位大汗,也是元朝作为统一中原地区的最后一位皇帝。
“顺”,其实是明太祖朱元璋送给他的。
公元1370年5月,妥懽帖睦尔驾崩于应昌(现在的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克什腾旗达里诺尔西南的达尔罕苏木),享年51岁,蒙古给他的庙号是惠宗、蒙古汗号则是乌哈噶图汗。
明太祖闻讯后,认为妥懽帖睦尔“知顺天命,退避而去,特加其号曰顺帝”。
为什么明太祖会送他一个“顺”字呢?主要原因还是明朝军队北伐时,几乎算是兵不血刃地占领了元朝的首都大都(现在的北京)。
公元1368年闰七月二十三日,北伐明军抵达直沽(现在的天津市境内)。到了二十八日,妥懽帖睦尔驾临大都清宁殿,召见众臣及三宫后妃与皇太子,正式宣布将逃往上都。
尽管朝廷重臣纷纷力谏妥懽帖睦尔不要逃跑,应该调集兵力利用大都与明军决战,但妥懽帖睦尔根本不听,当天晚上,妥懽帖睦尔与皇太子、后妃及一百多名大臣走健德门,直奔上都。
元朝的上都,位于现在内蒙古正蓝旗金莲川草原,公元1256年建城、1263年定为都城,与元大都并称“两都”,地位非常重要,两都的直线距离约为300公里左右——但有山脉阻断。
结果八月二日大都就被明军轻松攻占,元朝在中原的统治宣告结束,北元时代开始。
明太祖朱元璋非常感慨,一方面觉得元顺帝(妥懽帖睦尔,下同)非常识时务,没有调集重兵与北伐明军决战;另一方面也觉得意犹未尽,北元势力还在就意味着北方的威胁没有消除,自己也睡不好觉。
除了组织北伐和调集自己的儿子们驻守北方边境之外,朱元璋对元顺帝是有过多次书信的,核心意思只有一个:劝降,只要你肯带领臣子和军队投降,一切好商量。
元顺帝也很有意思,按照中原礼节按时回信,其中一封回信是一首诗:
金陵使者渡江来,万里风烟一道开。
王气有时还自息,圣恩无处不昭回。
信知海岳归明主,亦喜江南有俊才。
归去诚心烦为说,春风先到凤凰台。
这首诗如果直译,是这样的:金陵(指南京,明朝都城)的使者渡过长江而来,万里风烟在一瞬间被打开。帝王之气有时候会自然消散,圣上的恩德却无处不在。我确信四海五岳都已归附明主,也欣喜江南有如此的俊才。回去之后我的心中确实烦闷,希望能为你说说,春风会先吹到凤凰台。
直译当然无法描述出对朱元璋劝降、元顺帝拒绝的意境,所以更加贴合当时背景的翻译应该是这样的:
你的使者来我这里,可以一路畅通无阻,这说明尽管我的帝国结束了,但我的圣恩还在,(对你)够意思吧?听说天下都已经归你了,不错,江南有你这种才俊我也很欣慰啊。既然王朝新生、事务繁忙,我就不回去(给你)添麻烦了。
如果说明太祖朱元璋是一位大开大合、力求极致的猛人,那么元顺帝妥懽帖睦尔肯定是一位幽默温和的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