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赴自然之约,中蒙俄青少年交流实践,共筑绿色未来

作者/孙树恒

在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有一所充满活力与希望的学校,英华学校。它创办于2001年,是一所集小学、初中、高中为一体的12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这里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梦想起航的地方。2025年4月28日,对于英华学校的师生们来说,是一个特别的日子,他们满心欢喜,迎来了蒙古国、俄罗斯参加“自然之声”科技论坛暨竞赛活动的师生们。





一大早,英华学校的校园就热闹非凡。校园里彩旗飘扬,横幅高挂,上面写着“热烈欢迎蒙古国、俄罗斯师生参加‘自然之声’科技论坛暨竞赛活动”“加强国际交流,共筑绿色未来”等标语。操场上,舞龙舞狮的队伍早已准备就绪,队员们身着鲜艳的服装,精神抖擞。随着激昂的锣鼓声响起,两条巨龙在空中翻腾,时而蜿蜒前行,时而昂首摆尾,仿佛在诉说着中蒙俄三国人民的深厚情谊。舞狮的演员们也不甘示弱,他们灵活地舞动着狮子,做出各种憨态可掬的动作,时而跳跃,时而打滚,引得周围的观众阵阵喝彩。一旁,腰鼓队的同学们也尽情地挥舞着手中的鼓槌,鼓声震天,充满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在本次中蒙俄青少年自然之声科学论坛及竞赛活动中,蒙古国茶叶之路基金会会长旭仁其木格发表讲话。她提到,大家共同成长于地球,保护大自然是所有人共同的愿望,并且各方已付诸行动。她认为,举办世界命运共同体相关活动意义非凡。旭仁其木格还对英华学校隆重的欢迎仪式表达了诚挚感谢,坚信中蒙俄三国间的友谊必将长存。

旭仁其木格着重阐述了本次活动的重要意义,它激发了青少年对科学的热情,鼓励他们观察自然、深入思考科学问题,培养创新知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通过中蒙俄三国的文化交融,进一步深化了文明互鉴,拓宽了青少年的国际视野。同时,活动传递并弘扬了共同的环保理念,呼吁全球青少年关注生态保护,用实际行动守护地球家园,共同践行绿色发展与生态保护的使命 。



英华学校副校长吴平用中英两种语言致辞。他强调,要坚定三国间的友谊,开拓青少年的视野,携手践行绿色发展与生态保护这一时代使命,指出自然既是人类共同的家园,也是科学探索的源泉。

活动的主持者,英华学校副校长、内蒙古茶叶之路研究会副会长巴音那表示,尽管筹备此次活动忙碌且辛苦,甚至提供的是全方位服务,但对学校的国际交流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英华学校校长穆勇国介绍,他在2001年,27岁时创办了这所寄宿制学校,涵盖小学、初中到高中,目前有学生八百多人。学校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学生们不玩手机、不吃零食,坚持每天跑步。学校每月都会组织大型活动,比如上月举办的风筝节。自20年前起,学校就秉持“幸福阳光”的教育理念,致力于让孩子们内心充满阳光,并为他们创造积极向上的环境。正因如此,学校里胖子少、戴眼镜的少,学生们的身体素质良好,流感发生率也较低。此次活动让中蒙俄的孩子们收获了快乐。尤其是在这次活动中,我们学校有三个学生参加了演讲,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得天独厚的条件,也将成为他们一生中永恒的美好记忆。

在这次活动中,每个参与活动的人,都是那么自然,轻松,豁达,无拘无束,没有语言,没有国界,没有师生,没有官方和民众差别,与孩子们同乐。我看见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教育基金会理事兼合作部长内蒙古教育出国留学服务中心主任 高海龙,受到了现场感染,燃爆了心绪,发言时,仿佛回到了少年一样,竟然兴奋的跳了起来。



中蒙俄青少年“自然之声”科教论坛暨竞赛活动,由内蒙古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等多方联合主办,有蒙古国和俄罗斯的青少年90 人参与。

从活动背景来看,它积极响应了“一带一路”倡议,以《中蒙俄经济走廊发展规划纲要》及国家“十四五”规划为政策依据,旨在构建跨国界人文交流新平台,深化三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合作。

活动以生态环保为核心,内容丰富多样。生态环保主题演讲环节,三国学生围绕生态失衡引发的全球问题各抒己见。有的学生讲述了塑料垃圾对海洋生态的破坏,有的分享了森林锐减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更难能可贵的是学生们自己搞调查,搞试验,搞文创,比如他们自己动手养蚯蚓种花,厕所革新,食堂节约浪费,环境污染检测......通过这些演讲,培养了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地球的意识,激发了他们参与环保行动的责任感。



一是直面环境挑战:探索绿色发展之路。在中蒙俄三国,环境问题各具特点又相互关联。

蒙古国超过70%的草原正面临沙漠化风险,罪魁祸首是采集羊绒的山羊数量急剧增加。过度放牧使得草原不堪重负,植被遭到严重破坏。要解决这一问题,可持续畜牧业是关键。通过合理控制山羊数量、科学规划放牧区域、推广先进养殖技术等措施,能够有效缓解草原退化,实现畜牧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

中国的能源结构中,煤炭占比高达55%-60%,对煤炭的高度依赖导致严重的空气污染和气候问题。北方一些城市冬季频繁出现的雾霾天气,就与煤炭燃烧排放密切相关。为改善这一状况,中国正大力加大对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投资,太阳能、风能、水电、核能等清洁能源发展迅速。在一些地区,太阳能路灯照亮乡村道路,风力发电场为城市提供大量电能,这些都是中国向清洁能源转型的生动实践。



俄罗斯的永久冻土融化问题不容忽视。永久冻土中储存着大量温室气体,融化后这些气体被释放出来,进一步加剧全球变暖;融化还会破坏基础设施,影响交通、建筑等领域;此外,可能导致古老疾病的重新爆发,对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俄罗斯正积极转向可再生能源,通过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减缓全球变暖的速度,从而保护永久冻土。

三国的环境问题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根源都在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因此,转向可持续行动和可再生能源是解决问题的共同方向。各国采取可持续行动、发展可再生能源,既能解决本国环境问题,也能为全球应对环境灾难贡献力量。

二是生态保护:从理念到行动的践行。生态对于地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关乎生命延续,为人类提供空气、水、土壤等重要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在气候调节方面发挥关键作用;支撑着农业、渔业、旅游业等众多经济部门;更直接影响着人类健康,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健康生活的基础。然而,当前空气、水、土壤污染严重破坏自然生态。森林砍伐导致大量稀有动植物物种灭绝,全球变暖引发极端天气事件,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使其储量不断减少。追根溯源,人口增长、工业化、不合理的农业模式和过度消费是主要原因。

为解决这些问题,一系列措施正在实施。能源转型方面,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大对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减少污染物排放。资源管理上,各国开始珍惜自然资源,加强对森林、土壤等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可持续管理。在处理和减少废物方面,开发先进的电子处理系统,减少塑料消费,推行环保生产过程。同时,制定严格的环境标准并开展国际合作,加强教育以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培养可持续消费观念和对自然负责的文化。 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可以为保护自然贡献力量。减少塑料使用、做好垃圾分类、绿色出行等小行动,汇聚起来就能带来巨大的改变。保护自然是每个人的责任,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创造可持续发展且健康的未来。





四是厕所革命,创新推动环保实践。在蒙古国,传统木质旱厕的使用带来了严重的环境和健康问题。据统计,全球仍有36亿人在使用传统木质厕所,蒙古国约91万户家庭使用超过78万个旱厕。在乌兰巴托市的“蒙古包区”,许多家庭都在使用这种不舒适、不环保的厕所,巴彦戈尔区第11和第23社区的情况尤为突出。传统旱厕对环境危害极大,会污染土壤、地下水和空气。研究表明,传统的旱厕每年会污染半径10至12米、深度6至10米的土壤,长期使用可将污染物渗透至土壤深度达20至160米,而乌兰巴托市地下水中的硝酸盐含量已达到标准值的20倍,成为诱发癌症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同时,一个人的排泄物中含有大量病毒、细菌和寄生虫卵,对公共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为解决这一问题,蒙古国积极推广干式厕所技术。与湿式处理技术相比,干式厕所具有明显优势。湿式处理系统造价高、维护成本高,在蒙古国极端气候下还容易冻结,需要额外安装加热系统;而干式厕所可实现固液分离或统一处理排泄物,并将其转化为生物燃料、生物肥料、生物电力等资源,具有体积小、能耗低、运行稳定等特点,对自然环境更加友好。

蒙古国首都第28中学的学生B. Anungoo所在的“生态创新”团队积极行动起来。他们以乌兰巴托市的统计数据和有关旱厕的电子资料为依据进行调研,通过查阅资料和参观展示会,深入了解干式厕所技术。团队开展影响性宣传活动,目标是推动乌兰巴托市蒙古包区部分家庭更换旱厕。他们通过线上宣传、线下交流等方式,向公众普及旱厕的危害和干式厕所的优势。

未来,团队还计划建立生物有机肥加工厂。目前,蒙古虽然有生物肥料工厂,但主要使用未清洗的羊毛、牲畜粪便等为原料,且尚无专门处理厕所固液排泄物的工厂。团队成员立志成为AI专家、数据分析师、生物工程师及机械设备工程师,为实现这一目标努力,为生态科技发展贡献青年力量。



万里茶道是一条国际大商道,串联起中蒙俄三国的经济与文化交流。而我与蒙古国茶叶之路基金会旭仁其木格会长的缘分,也因这条古老的商道而展开。

去年,大盛魁文化博物馆开馆,那是我与旭仁其木格会长的初次见面。当时,在创作《茶叶之路》和《大盛魁商号》等一系列作品的著名作家、内蒙古茶叶之路研究会邓九刚会长的带领下,我们与旭仁其木格会长展开对话。在大盛魁文化博物馆内,旭仁其木格会长和科布多省前省长嘎拉森多恩杜格对大盛魁的历史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邓九刚老师向他们详细介绍了万里茶道的历史,这条从清代中叶兴起,繁荣了260多年的国际商道,不仅推动了沿线的城镇化建设,更成为了三国人民友谊和情感的纽带。旭仁其木格会长高度赞扬邓九刚老师对茶叶之路的挖掘和贡献,称他是茶叶之路的奠基人,是推动三国发展的核心动力。那次交流,我们共同探讨了万里茶道申遗和中蒙合作的诸多事宜,为未来的合作埋下了种子。



时隔一年,旭仁其木格会长牵头组织中蒙俄青少年“自然之声”科技论坛暨竞赛活动,我们有幸再次相逢。此次,我与英华学校巴音那副校长以内蒙古茶叶之路研究会副会长的身份,会同大盛魁文化博物馆祁娟馆长,与旭仁其木格会长就万里茶道申遗和合作展开了更为深入的交流。

在交流过程中,旭仁其木格会长的话语始终充满热情与期待。她回顾了自己与茶叶之路的渊源,十几年前她便经常来中国参加中蒙俄茶叶之路启动仪式,如今再次频繁往来,依旧是为了这条承载着历史与希望的茶叶之路。她强调,茶叶之路不仅是商品贸易的通道,更是文化交流的桥梁。在新时代,铁路、公路和航空虽然取代了古老的商道,但三国之间基于茶叶之路的交流合作却愈发密切。她希望中蒙俄能够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成立联合体,进一步深化各方面合作,让茶叶之路在世界市场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与旭仁其木格会长的交流中,我们还谈到了大盛魁的未来发展。旭仁其木格会长希望大盛魁不仅要做好物流商贸,更要成为茶叶之路文化的大使,承担起文化传播的使命。祁娟馆长也积极回应,表示将在蒙古国开展茶叶之路网站和刊物的建设,大力宣传茶叶之路和大盛魁精神。

从初次相遇到再次携手,我们与旭仁其木格会长的交流始终围绕着万里茶道。这条古老的商道,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也孕育着未来的希望。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万里茶道申遗和中蒙合作将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让这条“世纪动脉”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继续连接三国人民的情谊,推动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



事实证明,此次活动成效显著。在增进友谊方面,三国学生在交流互动中消除了陌生感,建立起深厚的情谊;在提升素质上,学生们通过参与各类活动,锻炼了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在推动合作层面,为三国教育合作和人文交流开辟了新路径,为区域合作与全球治理贡献了力量。中蒙俄青少年在生态环保领域的交流与实践活动意义深远,为三国乃至全球生态保护提供了宝贵经验。



从教育层面看,这些活动为青少年提供了广阔的学习平台,让他们在实践中提升环保意识和综合素养。三国青少年相互学习、交流经验,拓宽了国际视野,培养了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这启示我们,应进一步加强国际教育合作,将生态环保教育融入日常教学,通过组织各类研学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增强环保责任感。



在环保实践方面,三国针对各自环境问题采取的措施具有借鉴意义。无论是蒙古国的可持续畜牧业推广、中国的可再生能源发展,还是俄罗斯的永久冻土保护行动,以及蒙古国的厕所革命,都是积极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环保之路的体现。各国应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共享环保经验和成果,共同应对全球性环境挑战。

从社会影响角度,这些活动提高了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激发了社会各界参与环保的热情。未来,应继续加大宣传力度,鼓励更多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到生态环保中来,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从文化互鉴活动中,文艺演出展现了三国独特的文化魅力,蒙古族的传统舞蹈“草原旋律”、英华学校学生的编钟演奏和葫芦丝交相辉映。在体育竞赛中的拔河比赛、毛毛虫接力赛等趣味项目,让学生们在竞争中合作,增强了团队协作能力,也加深了彼此间的友谊。







展望未来,中蒙俄三国青少年在生态环保领域的交流与实践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可以进一步拓展活动形式和内容,开展长期的生态监测项目、环保科技创新竞赛等。通过持续的努力,三国青少年将为构建更加紧密的中蒙俄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的青春智慧和力量,共同守护地球家园的生态环境,创造更加美好的绿色未来。



(作者档案:孙树恒,笔名恒心永在,内蒙古奈曼旗人。蒙域经济30人专家组成员,呼和浩特市政协智库专家。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 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茶叶之路研究会副会长,内蒙古诗书画研究会高级研究员兼副秘书长,内蒙古大盛魁公司文化顾问)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