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压多高才危害健康?中国健康评估与风险降低全国协作项目研究最新分析数据表明,血压正常但偏高,也面临较高的死亡风险。
血压正常偏高
01
死亡风险也增加
《欧洲高血压学会指南》定义的正常高值血压为收缩压130~139毫米汞柱和(或)舒张压85~89毫米汞柱。研究对2014年9月至2022年12月期间,来自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35~75岁居民进行了评估。在基线血压分析中,共纳入近360万名居民;在血压轨迹模式分析中,纳入了近8万有3次及以上血压测量数据的居民,确定了4种不同的血压轨迹模式。
初始收缩压小于120毫米汞柱,定义为“最佳”;初始收缩压在120~130毫米汞柱之间,定义为“正常”;初始收缩压在130~139毫米汞柱之间,则定义为“正常高值”。
在随访过程中,随着时间推移,收缩压变化未超过20毫米汞柱,归类为具有“稳定趋势”;变化超过20毫米汞柱,被归类为具有“上升趋势”。四种不同的血压轨迹模式分别为最佳稳定型、正常稳定型、正常高值稳定型、正常高值上升型。
研究显示,基线血压分析中,与最佳血压组(<120/80毫米汞柱)相比,正常高值血压组全因死亡风险增加4%,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增加28%,其中出血性脑卒中死亡风险增加最显著,达75%。在血压轨迹模式分析中,与最佳稳定血压组相比,正常高值上升型组的全因死亡风险增加35%,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增加57%,出血性脑卒中死亡风险更是大幅增加,达到2.75倍。此外,研究还发现,约0.7%的全因死亡可归因于基线正常高值血压,1.6%归因于正常高值上升轨迹模式。进一步分析发现,正常高值血压与死亡风险的关联存在年龄和性别差异。35~54岁人群以及所有女性受正常高值血压影响更大,死亡风险增加更为明显。
长期血压升高
02
即便不是高血压也增加慢性病风险
此前开滦研究一项分析发现,40岁以下青年人群血压高于120/80毫米汞柱,早发心脏病风险就已经升高。研究者指出,青年人应将血压持续控制在120/80毫米汞柱以下,且同时应尽可能将血压维持在低稳定状态。
发表在《神经学》杂志上的一项德国的研究也表明,在20~40岁的年轻人中,随着血压升高,大脑灰质体积会缩小。而且,即便血压仅略高于120/80毫米汞柱,大脑灰质体积也会细微缩小。
一项发表在《循环》杂志上的加拿大的研究表明,血压轻度升高也会增加主动脉夹层风险,即使在正常血压范围内。
为什么会这样?文章开头提到的研究中,研究人员认为长期血压升高即便未达到高血压诊断标准,也会导致动脉壁损伤和炎症,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同时,血压升高常伴随肥胖、糖尿病、高胆固醇等代谢问题,其协同作用导致死亡风险进一步增加。
应从小养成
03
健康生活方式
如何减少血压升高带来的危害?国际高血压学会、世界高血压联盟和欧洲高血压协会召集了18个国家的专家,发布的关于高血压及高危患者生活方式管理立场声明建议:改变生活方式是I级高血压的一线治疗。若仅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无法控制血压时,建议将改变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相结合,因为改变生活方式能提高治疗效果。
声明指出,应注意并鼓励儿童从小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提高对健康食品的认识。要终其一生注重饮食、运动、体重、身心等健康问题。建议做到:1.健康饮食。2.多吃鱼。3.少吃糖和盐。4.控制好血糖。5.纤维素摄入低危害大。6.最佳饮酒量是零饮酒。7.走路也有降压作用。8.维持健康体重,随时随地活动,预防肥胖。9.学会减压。10.睡个好觉。11.避免各种污染及被动吸烟,并戒烟。
转载请注明来源保健时报微信公众号
本文封面图片及文内图片来自版权图库
记者 || 燕声
编辑 || 颜红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