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达医晓护的第5461篇文章

今年的春天不寻常,忽冷忽热,忽风忽雨,一转眼又将来到立夏。而春夏作息规矩,理应晚卧早起。可是,如今不少老年、年青人,半夜三更还在刷抖音,看视频,聊天购物。作为医务工作者,真为他们身心健康担忧。


据中国睡眠大数据中心发布的《2025 中国居民睡眠健康白皮书》揭示:48.2% 的人需半小时以上入睡,59% 存在失眠症状。00 后日均手机使用超 8 小时,屏幕蓝光抑制褪黑素分泌,形成 “睡前狂欢 - 失眠 - 补觉” 的恶性循环。互联网从业者因工作与生活界限模糊,6小时以下睡眠比例显著高于其他职业。

晚上失眠,白天犯困,成了如今临床常见症状。我常说,白天室外活动晒太阳,光照是治疗失眠简易良方之一。白天,接触更多的自然光或人工光,以减少褪黑素分泌,使大脑处于清醒状态。早起拉开窗帘、打开窗户,让阳光充分照进房间,从而抑制褪黑素的分泌,开启元气满满的觉醒模式。工作时打开窗户或坐在靠窗的位置,增加自然光的摄入,确保我们在白天能够进行足够多的“光合作用”。晚上,需要一个比较柔和的光照环境,以促进睡眠。同时,在睡前一小时远离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避免过多蓝光照射,影响褪黑素释放。睡觉时拉上窗帘,关掉所有的灯,创造完全黑暗的睡眠环境。

可见,白天接受了越多的光,晚上才会睡得越香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长期以来人类适应环境的结果,熬夜则会损害身体健康。人体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生长激素都是在夜间睡眠时才分泌的。前者在黎明前分泌,具有促进人体糖类代谢、保障肌肉发育的功能;后者在入睡后方才产生,既促进青少年的生长发育,也能延缓中老年人衰老。故一天中睡眠最佳时间是晚上10时到凌晨6时。笔者提倡:尊重自然,合理作息,顺应四时,有益健康。人类离不开自然环境,也离不开社会环境,人类必须尊重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才能生存得好。人类必须尊重它的特点和规律。因此说,人类必须首先适应它,这是主要的,在适应中不断提高,这才是人类生存之道。

作者:许良,系中国睡眠研究会中医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擅长治疗以失眠为主症的相关内科杂病和中医康复养生指导。




部分图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予以删除。

所有人名和地名均为化名,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