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天主教宗方济各的葬礼,有众多国家领导人和数十万信徒前往悼念。面对越发分裂的世界,方济各在12年的教宗任期中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发声、行动,就连他身后的葬礼也成了重要的争端沟通平台。这位非典型教宗究竟如何影响了世界,留下怎样的遗产?



Part.1

梵蒂冈时间4月26日上午10时,天主教第266任罗马教宗方济各的葬礼在圣伯多禄广场举行,他于4月21日早上7时35分,因脑卒中及引发的并发症辞世。葬礼现场约有25万人参加了教宗的弥撒。多国元首、政要以及部分王室和机构组织都参加了方济各的葬礼,其中包括美国总统特朗普、前任总统拜登,法国总统马克龙、英国首相斯塔默、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德国总理朔尔茨、欧盟领导人,以及英国威廉王子和西班牙王室成员等。



凤凰卫视梵蒂冈现场报道记者 曹劼:

方济各的葬礼吸引了众多全球政要出席,主要原因在于天主教在全球拥有约12亿信众,这一庞大群体不容忽视。例如,阿根廷总统米莱和巴西总统卢拉所代表的南美地区,天主教徒占全球近三成。此外,欧洲国家长期与梵蒂冈(罗马天主教廷)保持紧密联系,对此极为重视。另一方面,方济各在任期间积极推动多边合作,在多个重大议题上与多国保持密切互动。例如,梵蒂冈通过教廷外交促成美古恢复邦交;在俄乌冲突停火及中东问题上,罗马天主教廷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次葬礼仪式上,最被外界关注的是美国总统特朗普携夫人梅拉尼娅的出席,这既是他今年1月就职以来的首次出访,也是掀起全球关税风暴后,与许多相关国家政要的首次会面。

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 崔洪建:

特朗普总统出席,在美国国内如何通过宗教的方式去争取更多的政治支持,是每一个政治人物都在考虑的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欧盟研究中心教授 王义桅:

实际上他的出席,也是修复因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受损的全球经济关系的一种考虑。当前美国正承受关税战引发的通胀压力与经济衰退风险,而美欧资本利益的深度捆绑,决定其必须通过外交手段稳定跨大西洋资本圈的预期。



梵蒂冈官方对出席者的着装有明确要求:男性需身着深色西装,搭配黑色领带,女性则应穿着黑色长裙、佩戴手套和面纱。在悼念人群中,与一众国际要人穿着黑色为主的整体基调相比,特朗普身着蓝色西装和蓝色领带,别着带有美国国旗的胸针,在现场与其他人格格不入。



本次出席教宗葬礼,另一位因为衣着没有按照梵蒂冈规定而受到质疑的是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这样的场合,他没有选择正装出席,而是身着黑色战术风衣,泽连斯基曾表示,“战争结束后我才会穿西装”,显然,在俄乌冲突依旧焦灼之时,这种非正式着装也是他的承诺。

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 崔洪建:

对泽连斯基来说,他一直在刻意地打造自己战时总统的人设,无论出席什么场合,他都要时刻提醒大家,乌克兰现在仍处于战乱之中。梵蒂冈教会追求和平,所以泽连斯基以这种方式出现,恰恰是要表达现在并不和平。



教宗方济各葬礼汇聚了众多国际重要人物,在座次安排上显然有特殊性,此前英媒的报道,根据梵蒂冈长期以来的礼宾规定,前排由天主教王室成员占据,非天主教王室成员坐在第二排,重要人物根据法语字母顺序排列,特朗普可能坐在第三排,但从画面中可以看到,在悼念的队伍中,特朗普、马克龙、泽连斯基都位于第一排,但是他们都是靠后梯队。

Part.2

在本次葬礼前,美国总统特朗普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进行了短暂的会面,这是继2月份灾难性的白宫行后,泽连斯基首次与特朗普见面。从视频中可以看到,最初圣彼得大教堂的一处大厅内摆放了三把红色的椅子,马克龙也出现在画面中,这似乎是美、法、乌之间的一次三方会谈,但接下来的画面显示,马克龙与泽连斯基见面握手后,却将特朗普伸出的手晒在了一边,随后特朗普推开了马克龙,从镜头上看,似乎特朗普希望和泽连斯基一对一的对谈。



中国人民大学欧盟研究中心教授 王义桅:

特朗普坚持双边谈判模式,刻意回避多边框架,这既源于其对法德等欧洲盟友的不信任,也反映出欧洲国家对特朗普外交风格的戒备心理。会谈现场双方身体前倾的姿态,以及泽连斯基会后透露的积极进展信号,暗示离达成协议已经比较近了。值得注意的是,梵蒂冈作为中立斡旋方,通过外交礼仪设计为双方创造了相对封闭的谈判环境。



现场可以看到,特朗普与泽连斯基挨得很近,泽连斯基表情严肃,身体前倾,不断做着手势,似乎在对特朗普解释着什么,会谈历时大约15分钟,泽连斯基随后在社交媒体上表示这次会晤很好,希望能有一个好的结果。泽连斯基强调保护乌克兰人民的生命是重中之重,他期望实现全面无条件停火以及建立可靠而持久的和平,以防止冲突再次爆发。

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 崔洪建:

尽管美乌双方对梵蒂冈会晤释放积极信号,但本次接触的实质性进展仍存疑。此次会谈的象征意义更甚于外交突破:其一,会晤背景是美国近期重启乌克兰问题政治斡旋的举措,但在地缘博弈加剧、战场胶着态势未改的现实困境下,俄乌双方对美方协调的配合度仍显不足;其二,相较于白宫会谈的多边场合,本次15分钟双边对话的特殊性在于排除第三方干扰,为双方直面核心分歧创造条件;其三,特朗普会后对乌方立场的倾向性表态,折射出会晤对其政策取向的潜在影响,美方已将施压矛头转向俄罗斯,但克宫当前尚未展现实质性谈判意愿。

Part.3



教宗方济各,原名豪尔赫·马里奥·贝尔戈里奥,于1936年12月17日出生于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来自意大利移民家庭。童年的他,经历了经济大萧条的阴霾,又遭遇二战的动荡。一家七口人,只能挤在简陋的公寓里,生活的艰辛难以言表。然而,这段在贫民窟的成长经历却成为了他人生的宝贵财富。



资深媒体人 萨苏:

在方济各的一生之中,始终站在平民这一边,对于统治者的压迫,有着强烈的反抗精神,他深知平民的痛苦和期望。

和大多数阿根廷街头的小孩一样,童年的贝尔戈里奥也喜欢踢足球。1946年圣洛伦索队夺冠的夜晚,9岁的贝尔戈里奥被父亲扛在肩头挤进“老煤气厂”球场庆祝。在他的自传《希望》中回忆道:“我一直喜欢踢足球,尽管我踢得不太好。正是因为足球,让青年与平民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他曾当过药剂师,夜店保镖,喜欢文学,有着典型的拉美基因。17岁时,他因一次教堂告解活动而立誓要成为神父。

1957年,21岁的贝戈利奥因肺炎而切除左肺大部分组织,濒临死亡之际,他认为生命不应只为自己而活,1958年3月11日,贝尔戈里奥加入耶稣会,随后进入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神学院学习。



1973年起任耶稣会阿根廷省会长,1992年晋升为主教。每周,他都会像普通人一样,乘坐公交地铁出行,甚至自己下厨招待来访的客人。他积极推动教会改革,并对腐败现象深恶痛绝,因此多次遭遇死亡威胁。但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原则,2001年,方济各成为阿根廷首位枢机主教。

资深媒体人 萨苏:

在阿根廷经济危机深化之际,方济各以鲜明的政策主张赢得广泛支持。他公开呼吁国家政策应优先保障平民生存权与发展权,这一立场既巩固了其本土影响力,也为其赢得宗教界声誉。随着罗马教廷面临现代化改革压力,教廷选任标准发生了转向,新教皇需兼具世俗关怀与人文精神,更需成为贫弱群体之庇护者。所以方济各就逐渐进入到罗马教廷的目光之中。



2013年2月28日,本笃十六世因健康问题辞职。时年76岁的贝尔戈里奥并非教宗选举的热门候选人。但是,一方面,贝尔戈里奥虔诚、温和、富有管理技巧,关心穷人和弱势群体的特质让他脱颖而出。另一方面,他在南美占有40%天主教人口的地区,有着极强的威信。

2013年3月13日,经过五轮投票,贝尔戈里奥成为天主教会历史上第266任教宗,胜选后,他给自己取名“方济各”,源自向中世纪倡导简朴、和平与服务穷人的修士圣·方济各·亚西西的致敬。

Part.4

方济各在成为教宗后,依然保持着他朴素的本色。在与枢机主教们会面时,他并不坐在教宗宝座上,而是站着与他们交谈。他选择不乘坐教宗专车,而是和其他枢机主教一起乘坐大巴车返回住所。方济各是庇护十世之后第一位不住在正式官邸宗座宫,而是住在类似招待所的圣玛尔大之家的两居室里的教宗。



他也拒绝了前任们穿的红色豪华“渔夫鞋”,而是继续穿着他一贯朴素的黑色鞋子,并戴着一块价值20美元的塑料手表。与此同时,他依旧热爱足球,拉丁舞,喜欢吃焦糖牛奶冰淇淋,品尝美食,因为喜欢音乐,他甚至在2015年还出版过一张名为《醒来》的摇滚专辑。

方济各在社会事务和国际关系方面,都有比较明显的改革色彩。在社会事务方面,他积极提高女性在教会中的地位,对同性恋持宽容的态度,他作风亲民,关心弱势群体,他曾在一个宗教节日为少年囚犯洗脚,其中包括穆斯林和女性;也曾将一位神经纤维瘤患者紧紧的抱在怀中给予力量与慰藉,他关心全球贫富差距现象,多次批评资本主义;关心气候变化,热衷于环保;他还积极推进全球宗教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 崔洪建:

他一直强调所谓的宗教之间的和解,不仅是天主教和犹太教,甚至是天主教和伊斯兰教之间的和解。

中国人民大学欧盟研究中心教授 王义桅:

教皇以个人努力消弭宗教隔阂,其影响力已突破教派界限,不仅在天主教内部赢得广泛尊崇,更获得全球范围的跨信仰认可。



在国际政治方面,方济各在斡旋南苏丹冲突时,跪下亲吻南苏丹两位对立领导人双脚的照片,震惊了世界。

近年来的一些大事上,方济各的态度也非常令人注意。在加沙问题上,他公开支持巴勒斯坦人,并呼吁调查以色列在加沙的军事行动是否涉嫌“种族灭绝”罪。

在俄乌冲突问题上,方济各的态度和西方世界也有一定的差别。他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俄乌战争可能是因挑衅引起的,并认为西方向乌克兰提供武器也是导致战争的原因之一。他也拒绝明确谴责俄罗斯和普京。2024年2月,教宗方济各在接受瑞士媒体采访时,还表示乌克兰应该有通过谈判终结战争的勇气。

特朗普第二次上台后,立即实行大规模驱逐移民的政策,方济各对此也立场鲜明,谴责这是一场灾难,后果不堪设想。



中国人民大学欧盟研究中心教授 王义桅:

特朗普执政时期与教皇方济各关系微妙,特朗普以“美国优先”主张颠覆既有国际秩序,通过关税壁垒和移民限制强化排他性政策,而教皇始终倡导全球包容性发展,谴责任何违背人道主义精神的行为。

阿根廷特雷斯德费布雷罗国立大学教授 伊格纳西奥欧提兹:

他关心每一个人,无论是俄罗斯人、乌克兰人,还是战争中遭受苦难的其他人。

凤凰卫视梵蒂冈现场报道记者 曹劼:

方济各任内积极介入国际地缘危机斡旋,针对俄乌冲突、中东乱局及特朗普政府首任期政策,多次通过公开声明与外交行动表达立场。突破传统宗教外交框架,毫不回避,直接介入大国博弈议题,不断积极发声,持续关注战争难民、动荡地区平民等弱势群体权益。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与梵蒂冈虽未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但方济各成为首位在公开场合反复申明愿与中国对话的教宗。



2014年8月,时年77岁的方济各开启首次亚洲之行,其专机获得中国领空过境许可。他向中国领导人及民众致送问候电文,这一举动被解读为双边关系缓和的积极迹象。2018年,双方首次就主教任命问题达成临时协议,标志着两国关系取得重要进展。

方济各曾公开表示:“对我而言,中国始终是我心中的‘愿景’,这是一个伟大的国度;我怀有敬意与钦佩。教会应当视中国为充满承诺与希望的沃土,尤其在化解矛盾时,合作完全可能实现。”面对香港《亚洲时报》专访时,他更强调世界无需对中国崛起感到恐慌,直言“畏惧绝非解决问题的正确态度”。方济各逝世后,中国政府对其逝世正式表达了悼念之情。



根据方济各的遗愿,他将被安葬在罗马圣玛利亚大殿,他是100多年来第一位未被安葬在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的教宗,在他最后的遗嘱结尾中,他写道:“在我生命的最后部分,我奉献给主,为世界和平和各国人民的兄弟情谊。”



制片人:何冀宁

编导:傅托

编辑:王津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