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一个特别离谱的现象?

夏天开空调,电车的续航也就掉一点点,几乎没什么感觉;

可一到冬天,暖风一开,电量就像在“自杀”一样往下跳——

有人甚至开出过“百公里三十度电”的惊人成绩。

关键是,现在的新能源车,不是都配了热泵系统吗?

按理说,热泵比传统电加热更省电,理论上“冬天更抗冻”才对。

可为啥,现实却撑不起一口“暖风”的能耗?

今天,就跟大家聊聊这个问题。



谈及这个话题,理论上看,热泵空调的确很省电,跟传统的“PTC电加热”比,省下一大截不夸张。

原因其实很简单:

PTC空调是靠电阻丝加热的,直接把电能变成热能,能效比(也叫COP)基本只有1左右。

意思就是,你输入1度电,只能产生大约1单位的热量。

电进多少,热就出多少——没有任何额外红利。

但热泵就不一样了。



它并不是“制造热能”,而是“热能的搬运工”。

什么意思呢?

简单点说就是,它是利用制冷剂系统,把车外的热量“提取”出来,然后搬到车里的。

所以哪怕你只输入1度电,它也能搬来2~3倍,甚至在某些条件下,达到4倍的热量。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说:热泵是“冬天电车的续航救星”。

因为在同样出热量的情况下,电量可以节省掉三分之二,甚至四分之三,续航压力一下就轻了。

但你以为,车上装了热泵,冬天就能随便开暖风了?

真没那么简单——

因为热泵虽然理论上省电,现实中却有不少“天敌”。



首先,它怕冷。

没错,一个负责“制热”的东西,居然本身怕冷——听着就挺讽刺的。

但这确实是事实。

热泵的原理是从车外“提取热量”,可一旦外界温度太低,比如零下10℃以下,它能提取的热量就非常有限了。

等温度再低一点,比如零下20℃,别说搬热了,它自己都快冻僵了。

这时候系统会自动启动“电辅热”,也就是回归PTC那一套。

结果是——理论上很省,实际上更耗,甚至比纯PTC还狠。



其次,它怕潮。

在湿度较大的环境下,热泵外部的换热器容易结霜。

一旦结霜,就要启动“除霜模式”——也就是热泵停机,整车拿电来“化霜”,不仅不制热,反而先耗一波电。

而且这个过程还挺频繁,等你刚感受到一丝温暖,它又去“除霜”了。

最后,它怕堵。

一些热泵结构设计不合理的车型,在长时间运行后,进风口、出风口容易被积雪、尘土堵住。

换热效率直接拉垮,电耗蹭蹭往上涨。

说白了,热泵就像一个“天赋点点满但体质为负”的角色——

天好、温度适中、湿度适合时,它确实猛。

但一旦遇上极寒、潮湿、连续使用强度高的工况,它的表现就一言难尽。

所以你看,理论上它是省电的,现实里却不一定。

也正因为如此,才会出现“明明有热泵,一开暖风还是掉电快得吓人”的情况。



此外,很多人可能没意识到一件事:

除了我们要开暖风取暖,其实车上的“电池”——也在偷偷用空调。

没错,它也怕冷,而且比你怕得多。

电车的动力电池,对温度的要求特别苛刻。

过热会衰减,过冷直接掉性能,最理想的运行区间是20℃到30℃之间。

一旦外界环境温度太低,哪怕你不开空调,电池管理系统(BMS)也会悄悄启动热泵,给电池“悄咪咪地暖一波”。

你看不到,也感觉不到,但电表已经在悄悄跳字。

特别是冬天一大早起床、车还没启动时——

很多品牌默认会先给电池预热一段时间,让它达到“能正常工作的状态”。

不然低温下,根本无法保证输出性能。

如果你这时候顺手按了个“远程热车”或者“开启空调”,那电池加上座舱两边一起加热,能耗直接爆表。

就像你家空调,一边吹热风,一边还得烧锅炉供暖,双管齐下,电表能不跳得欢吗?



总而言之就是,热泵空调确实是个好东西,但也别神化它。

它不是续航护法,更不是冬季真神。

你要是真在-20℃的地方开电车,光靠它一个,就想温暖整个车厢和电池?

那对不起,他大概只想说一句:“我尽力了兄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