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遗文化传承的浪潮中,一支专注英山缠花的团队脱颖而出。他们以创新为笔,传统为墨,在古老技艺与现代生活的碰撞中,描绘出英山缠花的崭新画卷。
以雷雨娴、苏晨豫、王博坤、李丹、王玉桐、寻梦阳、吴佳妮、林婵婵、顾丽苏、马涛静十名成员为核心的“丝饶山河”团队,深耕非遗传承领域,通过搭建缠花一体式专属网站,为国家级非遗项目“英山缠花”注入全新发展动能。项目团队持续优化平台功能,推出2.0迭代版本,目前已开发百余款缠花产品,实现月度制作收入突破千元,运营账号累计浏览量超万次。此外,团队积极开展双语文化交流活动,获院级媒体专题报道。凭借创新实践与突出成果,项目先后斩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立项、“挑战杯”省级银奖、“博学杯”校级一等奖,以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校级二等奖等多项荣誉,充分展现了非遗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无限潜力。
传统与现代的精妙平衡
传统技法是英山缠花的灵魂,其制作工艺蕴含千年智慧,因此“丝饶山河”团队在传承中始终坚守核心技艺。不仅如此,他们也在积极融入现代审美。在产品形态上,突破传统发饰的局限,开发出耳环、胸针、发夹等日常佩戴饰品;色彩上,则大胆尝试柔和、渐变的色系,使缠花作品更贴合现代简约的审美风格。同时他们也积极探索可降解材料,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创作,让古老技艺与时代需求同频共振。他们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不断探索,以创新之力赋予古老技艺新生。
聚焦需求实现创新落地
团队负责人雷雨娴在采访中透露:“‘丝饶山河’的选题紧密围绕个人兴趣与赛事经验,经反复研讨与资源匹配,最终与承载地域文化特质的英山缠花‘双向奔赴’。”在落地过程中,吴佳妮的工艺改良团队与李丹划定的生产组无缝对接,在每个板块设专人统筹,同时也鼓励跨组支援。这样的分工方式既能避免重复劳动,又让专业能力在协作中形成合力。他们还采用专人驻厂的办法与工艺标准与量产流程进行对接,让改良后的缠花饰品既保持手作温度,又能快速响应市场需求。这种环环相扣的协作,让英山缠花的非遗基因从选题时的“精准定位”,到分工中的“齿轮咬合”,再到落地时的“产研共振”,为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编织出一条“传统底蕴不减,时代活力倍增”的现实路径。
未雨绸缪化解突发危机
负责网站搭建的王玉彤回忆,她们也曾遇到过网页突然崩坏的挑战,团队迅速定位问题并高效完成修复。这种出色的应急处理能力背后,是团队成员间的紧密协作;这份举重若轻的从容背后,是无数个深夜里集体复盘的沉淀。每个看似惊险的瞬间,都是“丝饶山河”团队成长路上的一枚刻度,见证着协作与积淀的力量如何让难题化作脚下的铺路石。
多元协作攻克宣传难关
在宣传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负责项目宣传的苏晨豫分享道“项目初期,虽然我们的视频制作精良,却面临浏览量低迷的困境。”为了打破这种僵局,他们主动与平台上缠花领域的“大V”合作,通过互动引流、联合创作等方式,成功吸引更多关注。同时负责账号运营的顾丽苏等人则将各种流行文化结合在视频中,有效地提升了账号的关注度,让英山缠花在非遗“小圈子”里逐渐崭露头角。
这支英山缠花团队,以传承之心守护非遗根脉,以创新之力赋予古老技艺新生。每一次传统技法与现代审美的碰撞,每一次危机时刻的从容化解,都见证着团队对非遗传承的执着坚守。他们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不断探索,未来,也必将带着英山缠花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让这份指尖上的艺术绽放出更璀璨的光彩。
西安财经大学商学院
文案:艾萌萌
采访:王怡冉 秦徐佳琪 艾萌萌
吴燕楠 周思怡 李敬丹
策划:王怡冉 秦徐佳琪
剪辑:张雯
排版:杨储溪
责任编辑: 王怡冉 秦徐佳琪
审核:杨岳 鱼莎
商学院商苑传媒新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