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末开始钓鲢鳙,鱼情至少可以持续到秋末阶段,等到水温低于十五度左右时,鲢鳙才会陆续停口。从耐热的角度来说,鲢鳙基本可以排在第一位,所以当气温飙升大多数鱼都不好钓时,鲢鳙就成了最最重要的目标鱼。鲢鳙可以说是大体型鱼类中最好钓的一种,前提是钓法得当,而钓鲢鳙的方法不管怎么变化,原理肯定是一样的,因为鲢鳙是滤食性鱼类,钓鲢鳙利用的就是鲢鳙的这个独特的特点。


钓鲢鳙几乎都是钓浮,并且有气温越高越好钓的特点,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大致有这样几条:鲢鳙的食物是水中的藻类和浮游生物,当水温达到一定程度时才会丰富起来,所以鲢鳙的开口比其他鱼更晚,但是停口比其他鱼都早,原因就在于水温的高低直接影响了藻类和浮游生物的多少。话说冬季水体的水质会好很多,就是因为藻类稀少的缘故。气温回升鲢鳙恢复进食,此时浅水层比深水层暖和,藻类主要分布在浅水层,所以鲢鳙会在暖和的浅水层活动,自然是要钓浮的。气温飙升时,深水层开始缺氧,鲢鳙又喜欢高溶氧,所以耐热的特点就发挥作用了,此时鲢鳙会在更热的浅水层活动,自然也是要钓浮的。


对于浮钓鲢鳙来说,晴天风不大反而更加好钓,原因是风小更适合形成窝点,也能减少钓组被吹跑的现象。关键还在于,晴天还没什么风时,深水层肯定缺氧,从而导致鲢鳙在浅水层活动。凡是钓浮都需要注意鱼在什么水层,这种晴天找鱼层自然会容易很多。而刮风、下雨时降低水温、提升溶氧,反而不适合钓鲢鳙,这是因为深水层不缺氧,鲢鳙就不在浅水层活动,虽然也能钓鲢鳙,但是可能很久都找不到鱼层,效率远不如晴天风小的天气。浮钓鲢鳙的原理是饵料雾化下沉到鱼钩所在是水层,鲢鳙在这个水层过滤悬浮颗粒时,会把鱼钩喝入口中,从而被钓到了。不管什么钓法,仔细研究下都是这个原理。


对于手竿浮钓鲢鳙来说,核心就在子线上面。我们从水下的角度推测下鲢鳙是怎么被钓到的:上钩挂上饵料,饵料雾化下沉到下钩所在的水层,鲢鳙在过滤悬浮颗粒,一张一合的嘴巴无意中把鱼钩喝了进去,然后就被钓到了。鲢鳙并非去咬了鱼钩上的食物,这才是钓鲢鳙的原理所在。所以钓鲢鳙的第一个要点就是雾化,没雾化无鲢鳙。饵料的雾化还需要注意比重,小比重的微颗粒在半水中悬浮的时间才足够长,如果比重大就算雾化好也会快速沉底,无法让悬浮微颗粒在水中悬浮更长时间,那钓鲢鳙的难度就变大了很多。


为了确保鱼钩能够轻松入口,是不是要注意子线不能太硬了,鱼钩不能太重了?否则鱼钩无法被轻松喝入口中,应该也会造成一些漂相,但是提竿是不能中鱼的。鱼钩不能小但是不能重,这就需要注意鱼钩的强度要够,但是钩条不能太粗。如果鲢鳙体型过大,需要强度足够的子线,但是强度越大的尼龙线就越硬,那可以试试比较阮柔的PE线。为何说还要注意钩间距呢?这是中鱼率高低的根本所在,如果下钩在雾化水层之上或者之下,钓鲢鳙的效率都会大打折扣,需要让下钩正好在雾化层中。如果饵料比重稍大,钩间距应该更大一些。如果还有稍大的风力,悬浮颗粒会加速下沉,钩间距也应该大一些。


还有一个经典的说法,钩间距应该有半个鱼头大小才行,这个只是基本,或者是钓无风的理想状态下。具体钩间距大小多少,还需要根据饵料的比重、风力的大小在这个基础上增加。敬请关注收藏点赞,每天准时更新,谢谢各位钓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