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中日友好医院医生肖某在手术过程中离开麻醉病人40分钟,并且私生活混乱,与数名医生、护士有染的瓜让人大跌眼镜。目前中日友好医院方面已经确认,肖某违反生活纪律和医德医风问题属实。
没想到这件事背后,更为炸裂的是与肖某有染的一位董小姐的学历:她从美国社区大学转学到哥伦比亚巴纳德学院,本科学的是经济,却通过协和医学院的“4+4”项目,非医学本科毕业后只花了4年时间,就拿到了医学博士学位,并进入顶尖医院当了医生。让普通人惊呼:学医不是要花十几年吗?居然还有这种操作!?
这个“4+4”项目就是面向全球高水平大学招收非医学专业的优秀本科毕业生接受医学教育,学制4年,毕业后授予医学博士学位。
从协和官网的信息上看,这个“4+4”项目已经招收了4届学生,2018年那届要求学生本科必须毕业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之后逐年放宽,到了董小姐这一届,就连她所就读的哥伦比亚附属的“巴纳德学院”都被纳入进来了,而且还取消了对绩点或者排名的硬性要求。
这是为什么?相信大家心里都有判断。这个制度本来是好的,但就偏偏成了让某些人钻空子的契机。这让普通人家出身,本科5年+硕士博士3-7年+规培3年,还未必能进三甲医院的医学生情何以堪?
面对类似的事情,我们一定要认清一个现实:那种普通人只要好好读书,考个好大学,就能找个好工作,改变命运跨越阶级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然而非常可悲的是,现在很多家长不了解信息,又没能力帮孩子铺路,却自以为是地非要去教育孩子好好读书,结果就是孩子浪费了十几年的时间,不能去让探索自己的天赋兴趣,折断了飞翔的翅膀,换来的却是一张没用的文凭。
以我自己的经历来说,我觉得“学习好”就像是一个诅咒
其实很多成绩好的孩子,在家里都没有得到真正的爱和关心,因为成绩是最大的事,成绩没问题,这个孩子就没问题,所以他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其他困境,往往都被忽略了。
因为我学习好,所以家里认为我就是个好学生,其他各方面都好,只要进个好学校,将来国家就能“发给”你一个好工作,所以我长大以后,才艺不行,社会经验没有,不懂财务知识,不懂人情世故,幸亏一直保留了乱读书和写作这点爱好,现在才勉强有口饭吃。我觉得我比起很多原来成绩不如我的人,在心智和能力方面差太多了。
如果一个孩子整个青春期都被逼着学习,没能探索出一点点自己的天赋,那就真的太恐怖了。
有一些固有的想法,是应该改改了:
1、可能很多家长在给孩子选择志愿的时候还要去参考张雪峰的意见,其实当张雪峰打破了一些信息差之后,很多事情就不再是秘密。什么专业好?比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相关专业,计算机编程,新能源等等,还有文科选择汉语言文学、法学方便将来考公上岸。这些信息,地球人都知道了,也就意味着这些专业会非常的卷,到时候跟你孩子一起竞争的都是一些特别优秀的孩子,如果在这方面没有特别强大的兴趣和毅力,都要慎重选择。
2、最重要的不是选什么专业,而是尽早了解孩子喜欢什么,适合什么,教育的目的,是让一个人找到自己最喜欢且最擅长的那件事,而不是随大流去学什么。别把专业这件事看得太重,就把上大学当作一个可以低成本在一个城市居住4年的机会,大学教什么不重要,要学会自我培养。
3、除非坚定地走医学、科研的路,否则进了大学就更不要苦读书,而是要尽早接触真实的社会,如果方向错了尽快调整。有些网红已经让自己的孩子开始尝试在网络上赚钱了,但大批自以为是的家长还在因为害怕耽误学习而不让孩子过多接触网络,从一开始就输了。尝试跑通自己兴趣变现的闭环,哪怕跑几单外卖,都比乖乖闷在学校里读书强。
4、最好学点艺术,培养审美。能被AI取代的就是一些确定性强的工作,比如机械地计算、按格式写公文等等,可是现在做自媒体,很多人都在教你当机器,要先找一个赛道,然后模仿爆款,其实AI时代,一个真实有趣的人才是稀缺的,如果你在艺术审美方面有自己的特色,能做出独特的作品,那么整个人都是发光的,一个只会死读书的人,他的产品、工作成果往往毫无艺术感,毫无附加价值。
不要去干涉孩子的成长,不要破坏他的兴趣,一个人如果能认识自己,保有活力,找到一个热爱且能赚钱的事情,再投入精力把这件事做到擅长,才是妥妥的人生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