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西岸美术馆即将开启新一轮双展联动,与蓬皮杜中心新一轮五年展陈合作的首个常设展“重塑景观”以及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合作的特展“建造上海:1949年以来的建筑、城市与文化”将同日登场。
其中,“建造上海”是西岸美术馆开馆以来首个自主策划的特展,聚焦新中国成立至今上海建筑与城市空间的演变历程,通过住宅、新城开发、公共文化建筑、城市更新等类别,呈现地方性创造与全球文化变迁间的联系。展览共分9个主题板块,展出80余个经典案例、超300件展品,讲述过去75年间上海建筑与城市发展的完整历程。
开展前,解放日报记者在黄浦江畔专访了本次展览主策展人、同济大学副校长李翔宁。
洛克·外滩源,资料来源:戴卫·奇普菲尔德建筑事务所
城市变迁
“建造上海”的九大板块以时间线和主题事件穿插进行。
展览以“新纪元的开启”为开篇,回顾新中国成立之初,上海在公共建筑、校园规划和体育设施等领域的积极探索。“居住的变迁”从工人新村到当代高层公寓,揭示上海公共居住空间的重塑,如何推动市民生活品质的提升。“改革的先声”聚焦改革开放初期,国际化酒店、文化设施等新型建筑在上海涌现,城市功能进入现代化转型的新阶段。
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资料来源: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20世纪末至21世纪,“建造陆家嘴”板块展示了陆家嘴中央商务区的崛起,通过“陆家嘴中心区规划(CBD)国际咨询方案”、“三件套”的手绘设计图等展品,展现上海如何重新定义城市空间尺度。“迈向全球城市”通过上海商城、上海大剧院等标志性建筑项目,展现上海确立全球城市地位所走过的历程。“实验性探索”板块通过青浦区规划展示馆等案例,呈现本土建筑师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创新实践。
金茂大厦,资料来源:SOM
以2010年上海世博会为节点,“世博连接世界”板块探讨了重大事件对城市风貌与国际形象的深远影响。“水岸新生”揭示了黄浦江和苏州河沿岸工业遗产的现代转型。最后一章“适应性再生”通过外滩历史建筑群改造等城市更新实践,展现了高密度城市环境中保护与创新的平衡。
“以往大家说到上海的标志性建筑,除了陆家嘴‘三件套’,就是梧桐区的老洋房等历史建筑。但在全球视野下,上海的当代建筑其实非常有生命力,从风格、材料到造价,都呈现出时代的变化。”李翔宁说。
南京东路,1992年,陆杰
随着《繁花》的走红,改革开放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的建筑与场景,让大家看得心潮澎湃。坐落于南京东路的华东电力大楼,通过城市更新改造为今日的艾迪逊酒店。此次展览中,观众可通过影像展品回顾自行车在外滩穿梭的那个奔腾年代。同时,来自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市城市建设档案馆的珍贵影像,还将呈现上海游泳馆建成之初,跳水运动员在馆内训练的场景。数十段类似的珍贵影像将更加生动地呈现上海城市建筑的生命力。
人的感受
记者探营时发现,“建造上海”既展示了许多人们耳熟能详的地标建筑和街区,包括中苏友好大厦(现上海展览中心)、上海体育馆(现上海大舞台)、上海图书馆、东方明珠、上海中心、上海商城、上海大剧院、浦东国际机场、世博园区、黄浦江水岸、新天地、南京东路步行街、外滩街区等,逛完展览仿佛速览了一部上海的城市建筑史。
民生码头8万吨筒仓改造,资料来源:苏圣亮
同时,展览的“居住”板块以建筑为媒,用了大量篇幅讲述上海市民生活的变迁。展品不仅涵盖住宅照片、平面设计图,还运用模型呈现建筑内部人们的生活场景。借助客厅、厨卫空间的功能变化,激发本土观众的共鸣。
“当上海本地观众看到曹杨新村的场景重现,以及漕溪大楼老照片里很有年代感的桑塔纳,肯定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李翔宁说。
漕溪大楼,资料来源:陆杰工作室
而对于包括境外游客在内的非上海观众,“建造上海”一方面延续了此前西岸美术馆“巴黎建筑”特展的文化与跨学科研究的特质,另一方面又将展览焦点从建筑本身延伸至建筑背后的城市建设者、塑造者。
“展览海报的主视觉并非一张建筑‘肖像’,而是两位建设者在金茂大厦高空作业的场景。”李翔宁表示,这一有意为之,是希望让观众看到,上海一座座城市建筑的背后都有无数的鲜活生命在其中贡献爱与力量。这些“建造上海的人”包括政府的政策制定者、决策者,也包括设计师、专业人员、规划师和建筑工人。
“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参与了上海的建设,希望通过展览记录这些更广泛群体的身影和贡献。”李翔宁说。这也是人民城市理念的生动实践。
于是,观众在参观“建造上海”时不仅能看到来自上海城建档案馆、市城规院、华东建筑、同济大学等单位收藏的老地图、老图纸和简明易懂的技术阐释,还能看到上世纪50年代,刘秋霞、李莲霞两位女性建筑师现场绘制中苏友好大厦大门渲染图的珍贵老照片。兼具人文关怀与史料价值的布展巧思,正等待更多市民游客前来亲自探索。
中苏友好大厦(现上海展览中心),资料来源: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上海商城,资料来源:上海商城
身份转变
西岸美术馆方面表示,“建造上海”作为其开馆以来首个自主策划的特展,与同期开展的蓬皮杜常设展“重塑景观”在主题上形成了呼应。从上一轮五年合作呈现数百件蓬皮杜艺术中心珍贵的大师作品,到新一个五年合作聚焦更广层面的景观、建筑,西岸美术馆作为黄浦江畔公共文化载体的关注视角更加广泛,呈现的公共文化要素也更加包罗万象。
在李翔宁看来,展览本身需要过硬的学术价值、史料的真实准确性以及严苛的展品选择标准,这也是为何“建造上海”的现场不仅有丰富的上墙照片、图纸,还有大小各异的模型、装置、文献、文件批复件和影像展品。“希望未来上海有一座建筑博物馆,更系统全面地呈现这些元素。”
阿里巴巴上海总部,资料来源:福斯特建筑事务所
参与“建造上海”研究与布展的还有来自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学生,这次展览也是他们特殊的课程作业。其间,还有来自威尼斯双年展等国际行业协会的负责人共同参与讨论。参与展览的过程,也让来自五湖四海的青年学子对上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从永嘉路口袋广场到武宁路桥下的苏河驿站,建筑师的角色正发生变化——从改变城市面貌的‘英雄’转变为深入城市肌理、参与社区改造的‘服务者’。”李翔宁说。
“越来越多的建筑师通过自身力量,在这些微小尺度上呈现人文关怀,因为建筑师已经不在是空间的单一决定者,而是空间与城市的共创者、共同的建造者。”
上海新锦江大酒店,资料来源: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原标题:《西岸美术馆新展开幕,80个“建造上海”真实案例讲述城市来时路》
栏目主编:唐烨 题图来源:华东电力大楼及周边航拍,1994年,陆杰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舒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