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在美俄亲密接触的背景下,欧洲开始扛起“反俄大旗”,声势浩荡的组建了“自愿联盟”,以寻求援乌抗俄,但没想到,还没出场就已作罢。
(“自愿联盟”遭俄强烈反对,引发莫斯科与北约可能的冲突升级)
1、30多国军队援乌,普京悍然挥舞“核大棒”
原本包括英国、法国在内的30多个西方国家凑在一起,商量着要组成一个“自愿联盟”,共同向乌克兰派遣军事人员。听上去,这可是一项大动作,看似要给乌克兰撑腰到底。然而,想象终归是美好的,现实却无比骨感。
俄罗斯面对西方国家的这种试探性举动,态度强硬,措辞毫不留情。俄安全会议秘书绍伊古连放狠话:如果西方军队踏入乌克兰一步,结果就是莫斯科与北约之间可能的直接对抗,甚至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
这一威胁声音未落,接着就是另一句炸翻耳膜的豪言:如遭到侵略,俄罗斯不排除动用核武器!
(俄发出核武警告,英国立马宣布取消派兵)
在这样的背景下,英国首先选择了避其锋芒,以“风险过高和兵力不足”为由,宣布不再直接参与这场“闹剧”。英国的临阵退缩,让法国也不能独自强撑“门面”,一时间“自愿联盟”的精气神似乎瞬间崩盘。
2、法国举棋不定,难当大任
看起来,欧洲各国在俄乌问题上简直变得举棋不定、左右为难。表面上,法国似乎要加大力度支持乌克兰,但背地里却悄悄跟莫斯科牵线搭桥。有人可能问,这样左右逢源是不是有点“两面派”的嫌疑?
首先,法国在面对乌克兰局势时,当然希望表现出一种捍卫欧洲利益的姿态,特别是作为欧洲的关键角色之一,它不能掉链子。然而,另一方面,法国国内也不乏声音对与俄罗斯保持敌对关系表示不满。
俄外长拉夫罗夫透露的一番话,也印证了这一点:法国悄悄讨论着如何修复与莫斯科的关系。毕竟,不少法国人并不愿意为了支持一个他们眼中的“不光彩的基辅政权”,而舍弃与俄罗斯这个传统强国之间的友谊。
(法国试图支援乌克兰,但也在暗中谋求修复与莫斯科的关系)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问,那美国呢?美国为什么不出手挽救一下这场混乱的局面?
特朗普曾口出狂言,要速战速决解决乌克兰危机,但在一连串的误判和现实困境的夹击下,特朗普显然对这种结果措手不及。
归根结底,没有美国的强力背书,加之内部分歧重重,欧洲各国无疑陷入了骑虎难下的境地。尤其是在面临俄罗斯这样的“硬核对手”时,鸡飞狗跳的场面就这样无可避免地上演了。
3、西方“围魏救赵”,不肯放弃援乌抗俄
面临俄罗斯的强硬态度,西方只好换一种策略:通过军事教官的培训和持续的武器供应来增强乌克兰的抵抗力。
乍一看,这似乎是一种相对温和的方式,但实质上依旧充满了挑战。
(西方派遣军事教官,加强乌克兰以对抗俄罗斯)
首先,乌克兰灵活机动的抵抗策略背后离不开西方的技术支持和装备供应。有了军事教官在后方的培训指导,乌克兰军队不仅仅是硬件上的补给,更关键的是战术上的提升。这就好比从灌输知识到提高技能,乌克兰得到了西方这群“特级导师”的加持。
但这里有个微妙的细节需要注意:西方选择了乌克兰西部作为培训基地,这并不是随意为之。西部地区相对远离战线前沿,不易遭受俄军的直接打击,同时又能够观察俄罗斯的动向,为之后的反应做好准备。
这种“安抚式”的进驻,避免了正面冲突,又能够稳住乌克兰这个“前哨堡垒”。不得不说,西方这手“田忌赛马”玩得也是够巧妙的。
对于普京来说,他完全可以利用西方内部的分歧和犹豫,加大在乌克兰的布局和控制力度,而不必急于求成。从这个角度来看,俄乌冲突可能将继续成为国际局势中的一颗“不定时炸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