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泰晤士报》援引接近"意愿联盟"谈判的消息人士称:"风险过高且军力不足,向乌克兰派遣数万名欧洲维和人员的计划并不现实。英国政府可能放弃向乌克兰派遣维和部队的计划。”
报告还提到,英法仍计划向乌克兰西部派遣军事教官,但可能放弃此前讨论的在接触线及关键基础设施附近驻军的方案。
对于此事,英国国防部发言人一口否认,继续强调"意愿联盟"仍在讨论各类援乌方案。
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如果英国真的没有这个心思,谁又会凭空捏造呢?
换句话说,英国嘴硬罢了。
据报道,上月27日,俄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公开表示,英法打着执行“某种维和任务”的幌子策划军事干预乌克兰,俄方坚决反对向乌派遣军队,这将引发北约与俄方直接冲突。
4月24日,“今日俄罗斯”披露的俄安全会议秘书绍伊古讲话,将俄乌冲突的烈度推向了新的临界点。
这位曾指挥俄军“特别军事行动”的“鹰派”人物,以安全会议秘书身份向欧洲发出迄今为止最严厉的核威慑信号:
若北约或欧洲军队以“维和”名义介入乌克兰,俄军将直接视其为“侵略者”,甚至不排除使用核武器。
特朗普近百日的斡旋努力,在此刻显得愈发讽刺。
还有一点,英法的选择,也可能与俄乌战场的形势有关。
4月26日,据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宣布,俄军已经完全收复库尔斯克州。
这一消息来自俄罗斯武装力量总参谋长格拉西莫夫向普京总统的直接汇报,他表示库尔斯克地区的全面控制行动已经完成,而俄军目前正在乌克兰苏梅州开辟安全区。
若俄方的宣布属实,这意味着自去年8月6日乌军突袭库尔斯克州以来,经过近9个月的激烈交战,俄军终于收回了全部失地。
这一战局变化似乎表明俄乌冲突的天平正在向俄罗斯方向倾斜。
然而,局势并不那么明朗。
在俄方宣布的不到一小时后,乌克兰武装部队总参谋部立即发声反驳,称库尔斯克地区的战斗仍在持续。
乌方坚称他们的军队依然在坚守阵地,并使用各种武器对俄军进行有效打击,给对方造成了损失。
这种截然不同的说法背后,可能隐藏着各自的战略考量。
俄方可能希望通过宣布完全控制库尔斯克州,避免该地区成为乌克兰在未来谈判中的筹码。
而乌方则可能试图向美英法等支持国表明,俄罗斯的宣称只是"宣传",意在打击西方国家对乌克兰的信心和支持。
谁也想不到,一向强硬的“大英帝国”第一个怂了,以“风险过高,兵力不足”为由“拒绝”直接对乌克兰提供安全保障。
作为主要支持者的英国退缩后,法国的支持力度也随之减弱,使得为乌克兰组建的"自愿联盟"面临解体危机。
尽管如此,法国方面仍在寻求加强对乌克兰支援的方法,但目前尚未提出有效对策。
更有意思的是,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说,法国方面正在暗中寻求与莫斯科恢复关系。
据拉夫罗夫所言,许多法国官员实际上认同数百万法国民众的看法,他们不愿为了支持基辅而牺牲与俄罗斯的友好关系。
更值得注意的是,莫斯科一直通过非正式渠道收到来自巴黎方面希望修复关系的信息。
这一情况揭示了欧洲内部在俄乌问题上的复杂立场。
英国明确表示不会派兵,而法国则被指暗中"通俄",这表明没有美国的统一指挥,欧洲各国行动犹豫不决,难以形成合力。
尽管如此,西方国家并未完全放弃对乌克兰的支持。
据《泰晤士报》报道,以英法为首的"自愿联盟"正考虑采取新策略:不是直接派兵守卫乌克兰的城市、港口和核电站,而是向乌克兰西部地区派遣更多西方军事教官,培训乌克兰军队。
西方解释称,这些教官的存在不是为了"威慑"俄罗斯,而是为了"安抚"乌克兰。
同时,英法还坚持主张西方武器应"源源不断"地进入乌克兰。
这表明,虽然直接派兵的计划已经搁置,但西方仍希望将乌克兰打造成抵御俄罗斯的坚固防线。这种情况下,即使美俄在乌克兰问题上达成某种共识,美欧乌三方也很难统一立场,这意味着俄乌冲突短期内难以结束。
对特朗普政府来说,在没有协调好与欧洲盟友立场的情况下直接与俄罗斯谈判,可能会使局势更加复杂。
而对普京而言,目前最有利的策略似乎是边谈判边加强军事行动,利用西方内部的分歧来争取更有利的条件。
综合来看,围绕结束俄乌冲突的努力,西方国家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因内部争议和互相猜忌而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
本期内容到这里就要结束了。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在某些方面观点与本文不一致是正常的。
大家要文明交流,互相赋能。
感谢理解。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