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艺
近期,营养专家进社区、健走激励大赛等活动在北京密集举办,更早一些,北京市中小学“体育八条”明确打造“能出汗的体育课”,一系列举措的目的就是引导公众自觉体重管理,形成健康生活方式。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北京市疾控局局长黄若刚今天介绍,北京将深化健康支持性环境建设,推动体重管理纳入慢性病综合防控体系。
“体重管理”成为今年的热词。今年全国两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表示,实施“体重管理年”三年行动。
事实上,2024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就宣布启动“体重管理年”。2024年12月,北京市卫生健康委结合首都实际,联合教委、体育局等多部门,制定印发《北京市“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明确体重管理工作目标、重点任务和职责分工。
“体重水平与人体健康状况密切相关,体重异常特别是超重和肥胖,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部分癌症等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黄若刚说。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北京可提供体重管理服务的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达119家,占总数的44.91%;基层卫生服务中心达76家,占总数的21%。今年,还将有31家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和97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增设体重管理服务,以不断满足群众对健康体重管理服务的需求。
黄若刚介绍,北京市组建由100余名专家组成的北京市体重管理健康科普专家库,专家团队分别来自首都各三级医疗机构、疾控中心和科研院所,涵盖了营养、运动、内分泌、心理、中医、慢性病防治等专业领域,通过线上线下多种形式,为广大市民普及健康体重科普知识,帮助其掌握体重管理能力,科学有效应对“小胖墩”“节日胖”“假期肥”“过劳肥”等体重问题。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北京市疾控局局长黄若刚。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艺/摄
管理体重也需要“动起来”。北京市体育局回应群众关切,加大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持续破解“去哪儿健身”难题,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再升级。
北京市体育局副局长石风华介绍,2025年,北京将持续增加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供给,改扩建4个体育公园,新建或更新60处足球、篮球等群众身边的运动场地,推进“国球进公园”“国球进社区”活动,配建乒乓球等健身设施400余张。随着健身场地设施网络进一步织密,市民家门口的运动选择将更加多元便捷。
体育科研成果也将转化普惠大众。“我们积极探索将竞技体育控重研究的相关内容转化应用于群众体育,将运动员体重控制经验转化为‘大众版’解决方案,以竞技体育膳食营养管理为依托,推广适合不同人群的有氧运动与膳食营养方案,让专业运动管理知识走进千家万户。”石风华说。
北京市第六次国民体质监测也将开展。石风华说,体重、身体成分检测是必测项目,将指导各区积极为市民提供体重及体重指数的解读。此外,同步实施“运动处方培训计划”。2025年,北京将培训450名医护人员,进一步完善体医融合专业骨干队伍;培训800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中增设体重管理专项课程,提升科学指导能力。
北京市体育局联合北京市卫生健康委计划签订体医融合合作框架协议,就体重管理年活动以及下一周期体医融合工作进行谋划,充分发挥双方的专业优势,形成“运动+健康”协同干预模式,探索将运动干预纳入社区健康管理,为超重、肥胖人群提供“运动+医疗”综合服务。计划打造2个以上体医融合试点单位,设立“运动健康门诊”,由医生开具运动处方,体育部门提供专业健身指导。对慢性病肥胖患者,结合药物、饮食和运动制定个性化干预方案。
在北京友谊医院减重与代谢外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张鹏看来,许多人减肥仅靠道听途说的方法,没有采用专业的个性化的减重方案,反复的减重反弹可能造成“越减越肥、越减越病”。张鹏表示,体重需要终生管理,通过足够长的时间修正人体的代谢记忆,要采取科学的减重方法,并一直坚持下去。
北京中医医院临床营养科副主任、体重管理中心负责人佟丽表示,医院制定了针对肥胖症的中西医防治管理方案,打造药食同源的特色饮食疗法,引导患者成为自己的健康体重管理的负责人。
今年3月,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了体重管理门诊。该中心主任佘瑞芳介绍,每周二和每周五晚,中心的工作人员还会带领居民进行有氧力量和柔韧性的训练。
北京正在积极构建政府主导、多部门协作、全民参与的健康体重管理模式。石风华说,北京市体育局还将联合北京师范大学,共同推出“科学运动进社区,体重管理促健康”系列专项活动。在北京各区建立社区试点,以体重管理为抓手,积极推进靶点化、菜单化的运动方案应用,打造具有示范引领效应的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全方位运动促健康的生态化社区模板,让全体居民“懂运动、会运动、爱运动”。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4月28日电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