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以下简称红十三军)成立后,秉持中央“赤化浙江”的方针,将攻打中心城镇作为核心军事行动方向。
红十三军第一团(红一团)为拓展游击范围、补充军需物资并策应闽北农民暴动,决定攻打瑞安与平阳两座县城。
1930年5月15日,军长胡公冕、团长雷高升率领900余名战士从永嘉表山启程,途中在青田平桥击溃国民党省保安队两个连。进入瑞安境内后,又袭击陶山镇警察所,缴获全部武器。当晚,雷高升等7人秘密潜入瑞安县城布置内应,但因联络中断,攻打瑞安的计划被迫取消。红一团沿途积极宣传党和红军的政策主张,发动群众惩办土豪劣绅,并将没收的粮食、财物分给贫苦百姓,吸引众多农民加入红军队伍。
23日晚,红一团与瑞安农民赤卫队700余人会合后,进入平阳县境。平阳县委负责人吴信直及叶廷鹏分别率领江南、万全赤卫队共600余人前来接应。
24日上午,红一团在1000多名平阳、瑞安农民赤卫队的配合下,分别从南门、西门、北门攻入平阳县城。从南门进攻的队伍,收缴了南门土地堂稽查队的枪支,冲入县政府,县长吓得翻墙逃跑。红军和赤卫队夺取县府大印,砸开监狱,释放了40多名被关押群众。而从西门和北门进攻的队伍,原计划攻打驻扎在城隍庙的省防军,却因向导带错路,错失战机,让敌军有了喘息之机。敌军迅速重新组织力量,占据城垣,居高临下疯狂反扑。红军和赤卫队浴血奋战至下午3时,无奈撤出战斗,此役红军牺牲192人。当时,《上海报》和苏联《真理报》都对这场战斗进行了报道。
红一团撤离平阳后,绕道瑞安西区,在当地游击队配合下,袭击了黄坦等地的大土豪,缴获部分枪支,并成立瑞安西区革命委员会,随后返回永嘉西楠溪。
在攻打平阳之前,红十三军政委金贯真前往平阳部署战斗并开展国民党军策反工作,却在5月20日返回途中于温州城内被捕,当晚英勇就义。胡公冕在攻打平阳结束后,鉴于斗争形势严峻且干部短缺,前往上海向中央军委汇报工作,军部事务交由政治部主任陈文杰负责。
攻打平阳失利后,红一团人数大幅减少,士气低落。不过,在浙南特委发动的“扩大红军”运动推动下,红一团又重新发展至3000余人,红军势力再度振兴。
6月25日,红一团与黄岩农民武装600多人在中队长徐定奎率领下会合,计划夺取海门国民党驻军的枪械,但在温岭塘岭附近遭遇国民党军拦截,战斗不利,部队决定返回永嘉。27日,部队途经乐清大荆隘门岭时,遭到乐清大荆反动民团的伏击。红军和农民武装经过激烈血战,除极少数人成功突围外,其余战士或牺牲或被俘。
从28日起连续3天,大荆民团头目蒋叔南在大荆小山头设立“公堂”,对被捕的红军指战员和穷苦农民逐一审问后,将他们拉往大荆炭场(今大荆小学操场)枪杀,或采用剖腹、剜心、砍头、剁脚等残忍手段杀害。之后,蒋叔南雇人将尸体抬往百岗岭船山合埋,此地被称为“千人坑”。血战隘门岭是红十三军众多战斗中牺牲人数最多的一次,共计471人。隘门岭事件是以蒋叔南为首的大荆反动民团代表国民党反动派和浙南地主豪绅利益,对红十三军指战员和贫苦农民实施的血腥屠杀的反革命事件。
6月30日,红一团成功攻克由反动民团驻守的永嘉李茅等13个相连的自然村(今属大若岩镇),毙伤民团多人,活捉并处决永嘉县民团副团总陈乾鸣,极大振奋了军民士气。7月至8月上旬,红一团一部在西楠溪下嵊村与浙保四团和地方民团展开三次战斗,毙伤和俘虏敌军各10余人。然而,敌军随后疯狂报复,烧毁了下嵊、石染两村200多间民房。
为进一步扩大红军影响力,8月下旬,红一团决定向西攻打缙云县城。缙云作为山城,要攻入县城,必须通过横跨好溪的铁索桥。为迷惑国民党守军,红军故意放出要再次攻打处州的消息,以麻痹缙云守军。30日,陈文杰和雷高升率领900余人从永嘉与缙云交界的上董出发,次日拂晓抵达缙云县城南郊。在当地赤卫队的配合下,红军发起攻击。敌军用机枪封锁桥面,阻碍红军前进。
为打开进城通道,20多名红军战士组成敢死队,在雷高升指挥下,在红军火力掩护下,突破石板桥,击毙敌机枪手,然后绕到铁索桥守敌背后,前后夹击,击溃守敌省保安队机枪连,缴获机枪2挺、长短枪70余支、子弹9担。红军从铁索桥冲进县城,国民党县长弃城而逃。红军占领县城后,烧毁国民党县政府的档案,打开监狱释放200多名“犯人”(其中不少是地下党员和红军战士),并在城内张贴标语、开展宣传活动,将没收的盐、布匹、铜元分给穷人,还着手筹建苏维埃政权。鉴于周边大批敌军分多路向缙云逼近,红军考虑到守城不利,4天后主动撤离缙云县城。攻克缙云县城,堪称红十三军百余次战斗中最成功的一次。
9月9日,红一团乘胜袭击永嘉瓯渠。瓯渠距离温州城30公里,驻有省保安部队1个连和地主武装,且筑有碉堡。西溪的土豪劣绅认为此地安全有保障,纷纷携带全家及契据借约、财物等搬到此处。国民党守军因惧怕红军攻克缙云的威势,不战而逃。红军兵不血刃占领瓯渠,没收了地主豪绅的大量财物,烧毁了地主房屋,随后返回永嘉表山。红军接连攻克缙云、瓯渠,一时间声威大震。温州全城戒严,城内“无论日夜,禁止演剧,燃放爆竹”。对于浙南红军的这两次大捷,中共中央机关报《红旗日报》都及时进行了报道。
红军离开瓯渠后,国民党军在瓯渠展开疯狂报复,100多名群众惨遭杀害。红十三军政治部主任陈文杰当时在上董养病,不幸被叛徒出卖遭捕,于9月20日在温州英勇牺牲。他身为军部领导,作战时常赤着双脚,奋勇当先,深受红军战士和广大群众的爱戴与赞誉,大家亲切地称他为“赤脚大仙”。
金贯真和陈文杰的相继牺牲,使红十三军的领导力量遭受严重削弱。
红一团袭击瓯渠后返回永嘉表山进行整训。此时,中央军委应胡公冕的要求,派遣从苏联学习归国的军事干部杨波等5人随胡公冕到红十三军工作,担任军部参谋和教官。红十三军从各部抽调100多名青年组建军部直属教导队进行培训;同时调整补充红一团,将红一团编为3个纵队,分别由雷高升、胡协和、谢文侯负责,并计划在永嘉、黄岩边界的黄山一带建立游击根据地。
为扩大红军在台州地区的影响力并解决部队给养问题,红十三军军部决定攻打黄岩乌岩镇和黄岩县城。9月20日,胡公冕、雷高升率领红一团700余人从表山出发,21日抵达黄岩宁溪与戴元谱领导的黄岩红军游击队会合,并于当日顺利占领乌岩镇。当夜,国民党部队大批向乌岩合围,红军决定放弃攻打黄岩县城,撤回永嘉西楠溪。
在红一团攻打中心城镇的同时,红十三军第二团(红二团)也在温岭、玉环、乐清、天台等县的边境地区展开了30多次大小战斗。在红二团成立之前,即5月初,国民党四十五师驻乐清大荆的一个连因领不到粮饷发生哗变,表示要投靠坞根游击队。游击队赶到乐清大荆接收时,不料这支降军受大荆反动民团蒋叔南的唆使,实施假投降,在行至叶藤岭时突然向游击队开枪,导致叶景泰和12名战士猝不及防,当场牺牲。6月7日,国民党军围攻坞根,团长柳苦民指挥部队从拂晓开始战斗了5个多小时,随后退至附近海岛。玉环县茶头村三面环水、一面靠山,筑有坚固工事,是国民党对付红二团的一个重要据点。7月8日,柳苦民、程顺昌率领红二团200多人,成功拔掉茶头据点。7月10日和9月15日,红二团又两次在坞根击溃国民党军的“进剿”。
红十三军第三团(红三团)成立后,分散活动于永(康)缙(云)仙(居)交界地区。他们四处张贴宣传标语,打击土豪劣绅,收缴武器,努力拓展游击区域。8月,部队先后在缙云金竹、唐市和永康方山口、铜山岭等战斗中,歼灭敌军数十人,缴获枪支60余支。9月5日,红三团攻打壶镇受挫,牺牲34人。此后,国民党浙江保安七团和缙云、永康民团对游击中心区域展开残酷“清剿”,100多名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惨遭杀害。在此严峻形势下,楼其团、钱双全、王振康等红军领导人只能各自率领部分红军在缙云、仙居、永康边境坚持斗争。
参考资料:《中共浙江历史》第一卷,特此感谢!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