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朔,他身上的标签是“著名作家”以及“著名编剧”,他的写作风格,并不在意“雅”,通常是以通俗的话语表现出来,给人一副“玩世不恭”的印象。
这种“玩世不恭”不仅仅是体现在王朔的作品当中,他的言辞也是以犀利著称,说话非常直白且“不留情面”,他对不少人都进行过批判。
王朔的言辞“犀利”到什么程度呢?他曾经直言不讳的表示“一群连街边小偷都不敢呵斥的人,却勇于高呼灭了岛国”。
这番话不仅仅是犀利,还很容易引起别人的愤怒,他为什么这样说,这些话对他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在2025年的今天,提及王朔可能并不是多么为人所熟知了,因为在2008年之后,他基本上就没有进行文学创作了,而是主攻影视剧的编剧一职,这是一个“幕后角色”,观众们很少会关注一部作品的编剧是谁。
现在没太大的名气,但王朔确实是火过的,并且在文学界还有着不小的影响,王蒙、葛红兵等资深作家都对王朔进行过高度评价。
王朔的写作风格,与他的人生经历有着很大的关系,读书时,他被人诬陷过,长大后当过兵,成为一名海军,在这期间就尝试进行过创作,退伍后也做过生意,但生意不成功,因此开始专攻写作,若是经商成功,文学界怕是又要少一名作家了。
王朔写作,不讲究多么深奥但晦涩难懂的大道理,“想说就说”,用方言和口语将其非常通俗的表现出来,读者也很容易看懂他想写什么、想说什么。
作品写得多写的快,再加上情节精彩,也开始被改编成电视剧,王朔火了,成为了一个“文学流氓”,除了写作之外,王朔也是一个“评论家”,喜欢用独特且刁钻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因此他才会说出开篇提到的话。
说实话,站在一个普通人的角度,来看王朔说的话,第一时间会觉得很不舒服甚至是愤怒,别人表现的爱国难道碍着他的眼了吗?
但实际上仔细看的话,就能发现王朔的这番话,并不是“无差别”“攻击”每一个人的,针对的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爱国是立身之本,是每个人都该具备的最基本的底线,而每个人对于爱国的表现也是不一样的。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爱国不是喊出来的,是用实际行动做出来的”,若是实际行动做不到,嘴皮子即便磨破也没有任何用,相反哪怕嘴上不说,但一直默默的用实际行动为祖国做贡献,这才是真正的爱国的表现。
而王朔言辞中所指的,就是上面提到的第一类——嘴上说爱国谁都可以说,就怕“心口不一”,实际行动跟嘴上说的不一样,在如今其实有个更合适的称呼来称呼这种人,那就是“键盘侠”。
在2025年的今天,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还是进出口贸易第一大国,在国际当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军事方面,该有的装备我们都有了,甚至第六代战斗机已经进行试飞,在各方面的综合实力都已经达到了世界前列的水平了。
但这是2025年的我国,从王朔的经历来看,他主要是在上世纪90年代以及21世纪初活跃于文学界的。
之所以要提这一点,是因为我国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变化可以说是日新月异,与二三十年前比起来是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的。
二三十年前,因为改革开放的政策,我国经济已经在快速发展了,但毕竟还是处于起步阶段,实力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薄弱的。
在这个背景下,却有人“大手一挥”,开口就是要“灭了美国扬了日本”,这现实吗,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而且这样的人往往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嘴上很厉害,但在现实当中却往往很怂,哪怕碰到正在行窃的小偷也会选择视而不见。
说白了,这就是“光说不练的假把式”,是在“口嗨”,这种行为确实是很容易引起别人的方案,而“想说就说”的王朔直接将其提在了明面上。
尤其是在2012年之后,王朔说的这句话就显得更加有道理了。
2012年,因为钓鱼岛事件,出现了一大批所谓的“热血青年”,要跟日本“拼了”,但他们的矛头,却指向了自己人。
不是直接前往日本做出实际行动,而是走上街头,看到日系车,日本的商品就开始进行打砸,甚至有一个车主因此落下了终身残疾。
要知道当时日系车因为质量好,确实是比较受欢迎的,街头能看到不少的日系车,有不少都遭殃了。
难道说这些买了日系车的车主就是不爱国,这些走上街头愤怒打砸的就是爱国的表现吗?显然不是这样的,他们的行为与爱国无关,更多的是冲动与起哄,对着自己人发泄怒火,这算是什么样的行为?
当然笔者相信,这样的人终究只是少数,更多的人是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爱国,而前面也提到,王朔的话更多的是在指这种人,对于那些一直在做实事的人来说,自然不会觉得受到了冒犯。
“要做行动上的巨人,而不是言语上的矮子”,这句话就是最好的总结,只会口头耀武扬威的话,最终只会变成一个一戳就破的“纸老虎”。
对于王朔的言论,你有什么不一样的看法或观点,可以在评论区里留下自己的见解,与其他人一起进行友好的交流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