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这几年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活跃,经济和军事实力蹭蹭上涨,俨然一副要当全球大国的架势。

2023年,印度《欧亚时报》抛出一篇重磅文章,标题很唬人:印度不仅能调停俄乌战争,还能搞定台海问题,给中国带来和平。

这话说得有点大,乍一听像是印度在给自己脸上贴金,但背后确实反映了印度对自身国际角色的野心。



纳伦德拉·莫迪,1950年9月17日生在古吉拉特邦一个叫瓦德纳加尔的小镇,家里条件一般,属于甘奇社区,算是个其他落后阶层。父亲达莫达尔达斯·穆尔昌德·莫迪在火车站摆茶摊,母亲希拉本操持家务,六个孩子里莫迪排行老三。

小时候,他常帮父亲在茶摊忙活,早上卖茶,下午去学校,日子过得紧巴巴。八岁那年,莫迪接触到国民志愿服务团(RSS),一个推崇印度教民族主义的组织,这对他后来的政治观念影响挺大。他参加RSS的集会、训练营,慢慢成了骨干。

1968年,18岁的莫迪按家族安排,和贾肖达本·奇曼拉尔订婚结婚,但没过多久他就离家出走,投身政治活动。这段婚姻后来几乎没提,直到2014年大选,他才公开承认,但两人早已分居。



教育方面,1967年莫迪在当地完成高中,1978年通过德里大学函授拿到政治学学士学位,1983年在古吉拉特大学读了个政治学硕士。他的学历一度被质疑,但官方记录确认了这些学位。

1971年,莫迪正式加入RSS当全职工作者,负责组织活动,展现了出色的协调能力。1985年,他进入印度人民党(BJP),从基层干起,靠着勤奋和头脑,很快在党内站稳脚跟。1998年,他当上BJP全国总书记,负责好几个州的党务,为BJP在选举中拿下好成绩立了大功。



2001年10月,莫迪被任命为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长,接替因丑闻下台的凯舒巴伊·帕特尔。他在这位置上干了12年多,是古吉拉特历史上任期最长的首席部长。

他推出一系列经济政策,修路、建厂、搞工业园区,古吉拉特成了外商投资的香饽饽。“活力古吉拉特全球峰会”每两年办一次,吸引了大批资金,让古吉拉特经济增速远超全国平均水平。

不过,莫迪的古吉拉特任期也有争议。2002年,当地爆发严重骚乱,死了上千人,大部分是穆斯林。莫迪政府被指控没及时控制局面,甚至有人说他纵容暴力。

最高法院的调查小组没找到直接证据,但这事至今是个敏感话题。尽管如此,莫迪在古吉拉特的政绩让他声望大涨,2002年、2007年、2012年三次邦选举都轻松获胜。



2013年,莫迪被推为BJP的总理候选人,竞选主打发展、反腐和善治。2014年大选,BJP拿下下议院多数席位,5月26日莫迪正式当上总理。他的施政风格雷厉风行,推了“清洁印度运动”改善卫生,“印度制造”鼓励工业,“数字印度”普及电子政务。

2017年,他搞了个全国统一的商品与服务税(GST),把乱七八糟的税收体系理顺了。他还爱用社交媒体,直接跟老百姓互动,透明度比以前高不少。

2019年,莫迪连任成功,BJP席位更多。第二任期,他干了几件大事,比如废除查谟和克什米尔特殊地位的第370条款,推出《公民身份修正法案》(CAA),给邻国非穆斯林难民开绿灯。这些政策引发不少抗议,但他硬是顶住了压力。



2024年6月9日,莫迪第三次当选总理,虽然BJP席位比前两次少,靠全国民主联盟(NDA)支持才保住多数,但他的政治地位依然稳固。

莫迪的外交也很抢眼。他跑遍全球,推国际瑜伽日,办G20峰会,印度在国际上的存在感明显增强。他跟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搞四方安全对话(Quad),跟俄罗斯保持老交情,还在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里刷存在感。他的目标很明确:让印度从地区大国升级成全球玩家。



印度在国际冲突中的外交努力

印度这几年觉得自己翅膀硬了,经济和军事上都有底气,想在国际大事上插一脚。

《欧亚时报》那篇文章就是这种心态的缩影,吹嘘印度能调停俄乌战争,还能在台海问题上帮中国“带来和平”。这话听起来夸张,但印度确实在这些问题上有些动作,值得细聊。

2022年2月俄罗斯对乌克兰动手,全球都炸了锅。印度没站队,保持中立,在联合国谴责俄罗斯的投票里多次弃权。

这不是印度没主见,而是因为它跟俄罗斯关系太铁。印度85%以上的武器靠俄罗斯供应,从坦克到战机,离了俄制装备,印度军队得瘫一半。所以,印度不可能跟西方一样制裁俄罗斯。

但中立不代表啥也不干。2024年,莫迪亲自出马,7月跑去莫斯科见普京,8月又飞基辅见泽连斯基。莫迪在莫斯科说,战争没赢家,得靠对话解决问题;在基辅,他承诺印度会为和平出力。



据《印度今日》报道,印度觉得自己跟俄乌两边都关系不错,适合当中间人。9月,印度国家安全顾问阿吉特·多瓦尔又去了一趟莫斯科,跟普京聊停战的可能性。同月,外长贾伊尚卡尔跑去沙特、瑞士、德国,俄乌问题都是重点议题。

国际上对印度的角色有点认可。2024年9月,普京公开说,印度、中国、巴西可能当调解人。意大利总统梅洛尼也觉得印度能帮上忙。泽连斯基甚至同意印度办第二次和平峰会。

但说实话,俄乌战争背后是大国博弈,美国和欧盟才是主角,印度想当和事佬,难度不小。光靠莫迪跑几趟,喊喊和平口号,离真正停火还差得远。



再看台海问题,这事更复杂。台海的紧张根子在中国对台湾的主权立场和美国对台湾的军事支持。印度官方一直认“一个中国”政策,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唯一合法政府。

但这几年,印度跟台湾的经济联系悄悄热络,尤其在半导体和电子产业。2024年,台湾企业对印投资增加,双方还在谈建芯片厂的事。

《欧亚时报》说印度能“搞定台海”,纯属给自己加戏。印度没啥实际动作,也没那个能力。中国在台海问题上的立场很硬,多次强调这是内政,任何外部势力都别想插手。

2024年6月,莫迪跟台湾领导人赖清德互动了一下,结果中国立刻抗议,印度赶紧重申“一个中国”立场。印度更关心台海冲突对全球供应链的影响,比如芯片短缺会让印度电子产业吃亏,但要说调解,印度连门都摸不着。



印度为啥觉得自己能管这些事?底气还是经济和军事实力。2022年,印度GDP涨了6.7%,总量3.4万亿美元,全球第五。军事实力上,全球火力排名第四,仅次于美国、俄罗斯、中国。这些成绩让印度觉得自己能跟大国掰腕子。

但现实很骨感。俄乌战争有美国撑腰,印度说服不了西方停手。台海问题是中国底线,印度连提都不敢大声提。加上中印边境问题还没完全解决,2024年10月两国外长谈了40多分钟,印度还要求中国在边境让步,这种情况下,印度想当台海的“和平使者”,谁信?

印度的外交野心不小,但能力跟不上。俄乌问题上,它能跑跑腿,传传话,但决定权不在它手里。台海问题上,它更像个看热闹的,连上桌的资格都没有。《欧亚时报》那篇文章,更多是印度媒体给自己壮胆,实际效果几乎为零。



后续发展与莫迪的现状

时间到2025年4月,俄乌战争还是没停。双方打打停停,谈判时断时续。印度的努力没白费,至少让国际社会看到它想当调解人的态度,但实质进展基本没有。

美国和欧盟在背后主导,俄罗斯和乌克兰各有底线,印度喊破嗓子也改变不了战局。战争还拖累了全球经济,能源和粮食价格居高不下,印度自己也受影响,国内油价和食品价格涨了不少。

台海这边,局势还是紧绷。中国在台湾周边军演不断,台湾在美国的支持下加强防御。印度跟台湾的经济合作还在继续,尤其在科技领域,但政治上很小心,不敢踩中国的红线。

中国多次警告外部势力别插手台海,印度压根没敢提调解的事。印度更担心台海真打起来,全球芯片供应断链,自己的电子产业得跟着遭殃。



国内方面,莫迪的第三任期压力不小。2024年大选,BJP没拿绝对多数,靠NDA联盟才保住执政地位。经济上,印度虽然还在增长,但失业率高企,农村问题严重。

莫迪推的“印度制造”计划效果一般,制造业占比没达到预期。通货膨胀也让老百姓叫苦不迭,反对党趁机发力,在几个邦的选举中抢了不少席位。

外交上,莫迪还在全球跑,巩固印度的地位。他加强了跟美日澳的Quad合作,2024年多次参加联合军演,还跟非洲、拉美国家频繁互动,想拉更多朋友。跟俄罗斯的关系也没断,2024年10月在金砖峰会跟普京又见了面,谈了武器采购和能源合作。

但印度跟中国的关系有点微妙。2024年10月,中印在边境达成巡逻协议,关系稍微缓和,但印度还在防着中国,尤其在科技和投资上限制不少。



莫迪的领导风格还是那么硬核,国内国外都想抓紧机会刷存在感。他把印度推到国际舞台中央,G20峰会、金砖峰会都办得风风火火。但俄乌和台海这两件事,印度明显吃力不讨好。

俄乌战争太复杂,印度没那个分量让双方停手。台海问题更不用说,中国压根不给外人插嘴的机会。莫迪的团队还在喊“印度是大国”,但现实是,国际影响力跟美中俄比,还有不小差距。

印度的雄心值得肯定,但眼高手低是大问题。《欧亚时报》那篇文章把印度吹得天花乱坠,可实际操作起来,调停俄乌没戏,台海更是碰都不敢碰。莫迪还在总理位子上,印度也还在往前冲,但想当全球和平的“带头大哥”,路还长着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