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站德州”

曲艺专场演出


时间 | Time

2025年5月4日(周日)15:30/19:30

场馆 | Place

德州大剧院 · 大剧场

票价 | Price

全场30元

票务热线|Ticket hotline

2237770/2237700

演出团体

济南市戏曲曲艺中心

济南素以“曲山艺海”著称,清代刘鹗曾在《老残游记》中对明湖居黑妞白妞姊妹说唱艺术有过精彩描述。20世纪中叶,济南与北京、天津并称中国曲艺三大码头,众多曲艺泰斗如侯宝林、高元钧、骆玉笙、马三立等均在此登台献艺或扬名立万。济南市曲艺团正是在这方沃土上应运而生,于1955年挂牌成立,成为山东省延续至今的唯一一家专业曲艺艺术表演团体,有“齐鲁曲艺第一团”之美誉。

剧团曲种多样、节目丰富,既有山东琴书(北路)、山东评书、山东大鼓、山东快书等全国独有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曲种,又有河南坠子、西河大鼓、快板书、单弦、相声、小品等久演不衰的传统曲种。60年来,剧团先后培养和推出了一大批曲艺艺术家,如评书泰斗傅泰臣、鼓词名家谢大玉、北路山东琴书创始人邓九如、山东快书杨派创始人杨立德、相声大师孙少林、河南坠子表演艺术家郭文秋、西河大鼓表演艺术家张立武、全国八大评书名家刘延广、山东琴书表演艺术家姚忠贤、山东快书表演艺术家周弘等,均在中国曲艺界享有盛誉。

近年来,剧团主动适应新形势、积极把握新常态,坚持艺术服务人民、精品奉献群众的原则,发挥文艺轻骑兵的优势,创作生产了一大批优秀舞台艺术和曲艺作品,年均演出450余场。剧团创演的话剧《泉城人家》于2013年先后参加第七届全国话剧优秀剧目展演和第十届中国艺术节,荣获文化部第十四届文华优秀剧目奖;话剧《茶壶就是喝茶的》成为2014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剧目,在第十届山东文化艺术节上大放异彩,并成功入围山东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2015—2016年度资助剧目。2016年剧团创编的舞台情景曲艺说唱《孔子说·说孔子》。山东琴书《曹鼐不可》,双双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姚忠贤、杨珀、罗晓静、闫磊先后摘取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剧团打造的“开心甜沫”和“好客明湖”曲艺专场立足明湖居,坚持周周演,已成为省城独具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的文化旅游品牌,为山东曲艺传承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节目形式

01相声


相声有三大发源地:北京天桥、天津劝业场和南京夫子庙,一般认为于清咸丰、同治年间形成。是以说笑话或滑稽问答引起观众发笑的曲艺形式。它是由宋代的"像生"演变而来的。到了晚清年代,相声就形成了现代的特色和风格。主要用北京话讲,各地也有以当地方言说的"方言相声"。在相声形成过程中广泛吸取口技、说书等艺术之长,寓庄于谐,以讽刺笑料表现真善美,以引人发笑为艺术特点,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艺术手段。

02山东快书


山东快书清末道光、咸丰年产生于鲁中、鲁西农村。因其主要书目为《武松传》,故俗称“唱武老2的”,又因其伴奏乐器与演唱风格特点的不同,亦名“竹板快书”或“滑稽快书”。1949年初高元钧在上海报演出,文艺界依其源流、语言、代表性书目诸特点,定名“山东快书”。山东快书都是站唱形式,表演上讲究“手、眼、身、步”及“包袱”、“扣子”的运用。唱词基本上为七字句,演员吟诵唱词,动作连贯,动作幅度大,演员情绪强烈、夸张适度、人物塑造丰满。

03河南坠子


坠子源于河南,流行于河南、山东、安徽、天津、北京等地。因主要伴奏乐器为“坠子弦”(今称坠胡),且用河南语音演唱,故称之为坠子。

坠子的前身是流行于河南的道情和"莺歌柳"两种曲艺形式。从清代末叶开始,两个曲种的艺人逐渐合流,在音乐唱腔等方面互相吸收融合,特别是莺歌柳的伴奏乐器小鼓三弦被改制成坠胡以后,改弹拨乐器为弓弦乐器,伴奏旋律起了根本性的变化,促成唱腔音乐的重大变革,"溜腔"(俗稀"哼弦子",起腔之前使用)的使用就是曲型成熟的表现。新的唱腔和音乐结构的出现,是坠子形成的标志,其时约在l900年左右。坠子从酝酿到形成,一直在民间流传,保持着朴素的乡土风味和浓厚的生活气息。

04山东琴书


山东琴书是山东重要的地方曲艺品种,又称"唱扬琴"或"山东扬琴"。它是源于明代中期鲁西南菏泽(古曹州)地区兴起的民间小曲自娱演唱形式"庄家耍"(又称"玩局")。主要流行于山东地区。

山东琴书表演为多人分持不同乐器自行伴奏,分行当围坐表演,以唱为主,间有说白或对白。山东琴书产生于民间,根植于民间,语言极具生活味,它所采用的都是生活中的俗言俗语,比喻巧妙,生动韵味,独具匠心。山东琴书分南、北、东三路流行,并有各自的代表性艺人和流派。山东琴书文化底蕴丰厚,对吕剧的发生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是山东吕剧的直接母体,具有独特历史文化价值。

05单弦


单弦演出形式最初清乾隆、嘉庆年间,在北京的满族子弟中流行的"八角鼓"。清光绪六年(1880)前后,有旗籍子弟司瑞轩自编曲词,自弹自唱于茶馆,自此单弦作为一个独立曲种传开。

经过将近一百年的实践,单弦由单曲体的岔曲演变成枣核儿、腰截、牌子曲三种曲体样式,最后于清末衍生成说唱结合的单弦牌子曲。清末民初,许多单弦票友下海卖艺,出现了不少著名唱家,很受群众欢迎。他们当中有善唱时调小曲者,有善唱昆高曲牌者,这些曲调多被纳入单弦唱腔曲牌中,使单弦唱腔曲牌增多,表现力增强,所知单弦曲牌计有一百余支。 这一时期,是单弦艺术发展的全盛时期。众多的名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演唱风格。最享盛名的有荣、常、谢、谭四大流派。

06板书联唱


板书联唱《武松打虎》故事发生在宋代清河县。武松自少林寺学艺归来,听闻东岳庙起会,而会首是李家五虎,他们在当地无恶不作。武松不顾兄长阻拦前往赶会。在会上,李家老五“瞎炮仗”(瞎小五)在庙会调戏民女,被武松撞见。武松路见不平,出手教训瞎小五,将其打得落花流水。武松最终打死恶霸瞎小五,为民除害。

语言风格:采用山东快书的传统语言风格,节奏明快、押韵严格,大量运用方言俚语,生动形象且富有生活气息,如对武松外貌和打斗场面的描述,十分鲜活地展现出人物形象和紧张的氛围。

表演形式:快板书节奏紧凑,演员通过快速击打竹板,营造出紧张刺激的氛围,配合山东快书的演唱,将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演员还会通过动作、表情等表演,增强故事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07西河大鼓


是北方较为典范的鼓书暨鼓曲形式,西河大鼓又名西河调、河间大鼓。源于清代中叶河北省中部农村,流行于河北、山东、河南以及东北,西北部分地区。清道光年间,河北高阳县木板大鼓艺人马三峰在当时流行的木板大鼓和弦书基础上吸取戏曲、民歌曲调对原有唱腔加以改革,舍木板改用铁梨铧片,用大三弦伴奏,从而奠定了西河大鼓的唱腔音乐。至民国初年,有更多的艺人来到天津,代表人物有史振林、王振元、王再堂、郝英吉等。这时,它的名称尚未统一,有河间大鼓、梅花调、弦子书、大鼓书、西河调、木板大鼓等称谓。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女艺人王讽咏在四海升平茶登台演出。由于该曲种的艺人多是沿着大清河入津。大清河俗呼西河,因而在书写海报时即将其定名"西河大鼓",沿用至今。

演出节目单

河南坠子《小黑驴》

孙苗 马业垒 金雪 孙艾佳

相声 《买卖论》

李东旭 王鲲鹏

板书联唱 《武松赶会》

孙峻青 尹国朋

西河大鼓《花唱绕口令》

胡娜 马业垒 金雪 孙艾佳

山东快书 《鲁达除霸》

牛雪格

单弦《大春景》

闫磊

相声《乡音家韵》

薛晓冬 高超

山东琴书《曹鼐不可》

宋攀攀 朱会强 崔福海 金雪

主持人:王莉莉

舞台:杨帆 湛雷 孙树礼

服装:关文君

化妆:张明

带队领导:侯绪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