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闻记者 赵北 摄影 郑亚丽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似乡音。"4月26日,当坠胡的苍劲与简板的清越在金水区鑫苑社区广场交织升腾,一场跨越两个世纪的文化对话悄然开启。由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智慧化中心主办,河南省曲艺团、大象新闻协办,鑫苑服务、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党工委、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鑫苑社区党委多方联动的“‘坠子声声入万家’河南坠子进社区”活动,将国家级非遗的韵律揉进市井烟火,让传统曲艺与现代生活撞出璀璨火花。


古韵新声:百年坠子邂逅现代社区

午后四时的阳光斜照在古朴坠胡上,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胜利指尖轻拢慢捻,一曲《朝阳沟畔种梨花》如清泉破冰。他的身旁,三代艺人同台献艺——老艺人的烟嗓承载着时光包浆,中年艺人的声调高亢洪亮,青年演员的唱腔里跳动着时代节拍。台下白发老者打着拍子,稚嫩幼童踮脚张望,年轻父母举着手机录下“非遗初体验”,不同年龄层的文化共鸣在广场漾开,构成一幅非遗传承的鲜活图景。




经典曲目接连上演,台下掌声如潮,叫好声此起彼伏。互动环节掀起高潮:演员们化身文化使者,绘声绘色地讲述河南坠子的起源与发展历程;知识问答刚一抛出,居民们纷纷踊跃举手,连孩子们也按捺不住好奇心,蜂拥上前,现场气氛热烈非凡。一问一答间,河南坠子的文化种子,已悄然播撒在每个人的心中。










市井听乡音:三代人的非遗对话

“我喜欢听坠子,还打算学呢!在家门口听到这么传统的坠子太难得了,豫剧、曲剧进社区常见,但坠子还是头一回!”郑州市民安先生满脸兴奋地说道,眼中满是对河南坠子的喜爱,“这场家门口的文化盛宴,不仅丰富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更让传统文化接上了 ‘地气’。”


“我早年间就知道河南坠子,60年代常在广播里听,后来几十年都没机会了。现在能在家门口再听到,太开心了!希望这种活动多办,把咱们的非遗文化传承下去!”李女士感慨万分,言语间满是对活动的赞赏与期待。


郑州市民杨先生则有着更深的思考:“以前村里唱戏是常事,现在社会变了,年轻人很多都不了解河南坠子,孩子们接触传统戏剧的机会也少了。这次活动太棒了,能在孩子们心里种下戏剧文化的种子,我都想让我家孩子学唱戏了!”


孩子们的声音稚嫩却真诚:“听着像爷爷奶奶说话,特别亲切,我喜欢!”童真的话语,传递出河南坠子最本真的魅力——它不仅是艺术,更是一份温暖的乡音,一段珍贵的记忆。


传承进行时:乡音回响盼未来

演出结束后,陈胜利老师满怀深情地分享了河南坠子的辉煌历史:“河南坠子起源于道光年间的开封,新中国成立后更是飞速发展,足迹遍布长江以北28个省,还曾被美国唱片公司录制30多张唱片,在亚洲广泛传播。2012年,它成功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作为发源地,河南更有责任让这门艺术薪火相传。如今,政府通过出书、高校培养人才、艺人进社区等多种方式,让更多人了解、爱上这门传统艺术。作为传承人,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让河南坠子的乡音,响彻祖国的每一个角落!”


从农耕文明的田间小调到智慧社区的立体声场,从黑胶唱片到短视频传播,河南坠子正完成着从"活下来"到"活起来"的惊艳转身。当非遗不再囿于橱窗展柜,当传统艺术学会与时代共鸣,那些流淌在血脉里的文化基因,终将在现代生活的土壤里开出新的花朵。这场发生在鑫苑社区的声浪实验证明:真正的文化传承,不是把过去装进保险箱,而是让传统在当下绽放新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