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岁的刘大爷来门诊取药,手里拎了满满一袋15种药物,他数了数,每天要吃42片药。

刘大爷说,“人老了,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了,全身哪儿哪儿都不舒服,查一下是哪儿哪儿都有病,药是越来越多,本来饭就吃得少,现在光吃药就饱了。”老人一声长叹,听着就让人心酸。

其实,这种情况很普遍。

作者:孙雁 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台儿庄区人民医院 内分泌科主任

PART 1

老年人平均用药为10种,最多甚至达36种

我国现在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约1.76亿,占比为12.6%,65岁以上老年糖尿病患者数约3550万,居世界首位,占全球老年糖尿病患者的1/4,且呈现上升趋势。随着年龄的增加,各种合并症也越来越多,需要服用的药物也越来越多。

有研究发现,在美国有28%的老人服用超过5种的药物,超过10种药物的老人占到了12%。而在我国,有50%的老人服用超过3种的药物,25%的老人用药超过了4-6种。而在我国香港地区,有65%的老年人用药超过了5种,大陆老年人的平均用药为10种,最多的甚至达到了36种

36种药物,大家想一想,对于身体脏器功能都已经下降的老人来说,这36种药物将会在体内产生什么样的反应?会对老人的身体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PART 2

多种药物一起吃,真的安全吗?

有调查数据显示,联合用药5种药物之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风险会增加50%,8种药物风险会增加100%。

我国大约有40%的卧床老人处于潜在药物相互作用的风险之中,其中27%处于严重危险状态。

我们用药是在保护着病人,使老人能够减轻痛苦,但其实也在将老人置于另一种危险之中。

目前这种用药情况就像一位机电工程师所说的那样,主要是分工太细了。如果说人是一部车的话,医院就是修车厂,有人管轮胎,有人管发动机,有人管底盘,但是没有人管整车的性能,这确实从另一个方面进行了专业的诠释。但人毕竟不是车啊!

因为高龄老人的活动能力和自理水平下降,认知能力也在逐渐减弱,过多的药物会出现错用、漏用、忘用的情况,甚至会酿成严重后果。

我们医院每年都要收治几十例因为药物错误使用造成的肝肾严重损害、低血糖昏迷、高渗性综合征的病人,这真的是老人的问题吗?


PART 3

每天要吃一大把药,怎么办?

对于高龄老年病人的来说,用药安全仍然是第一位的。

以糖尿病为例:血糖控制,就要让血糖安全平稳的下降,要防止低血糖的出现,尤其是严重的低血糖;要减少或者避免使用可能导致肝肾损害的药物。

作为糖友或糖尿病家属:

1.要积极和医生沟通,把老人所患的所有疾病进行综合管理,带老人到全科医学科、老年科就诊,这样可以综合考虑老人的疾病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尽量选择简化的治疗方案。

2.平时要注意看顾病人,仔细检查老人服用的药物,可以使用分装药盒,这样可以按天或按此分配药物,减少出错的可能,要注意提醒老人,同时可以设置提醒,比如手机闹钟、智能药盒。

3.做好用药清单,列出所有药物的名称、剂量,服用时间和注意事项,这样老人不容易错误,也有利于医生参考。

4.平时要定期整理药箱,检查药品是否过期。


作为医生:

我们医生需要定期评估病情简化处方,做好患者教育,家属要做好日常监督,协同整理药物和医患沟通。

我们医生要了解什么药物会出现低血糖,在我们经常使用的降糖药物中,胰岛素和胰岛素促泌剂出现低血糖的风险是最大的

在必须使用这些药物的时候,需要严密的观察,进行精准剂量的调整;尽量选择长效的降糖药物和胰岛素,这样能够减少注射次数,剂量相对来说更容易调整,也能更有效的减少低血糖的出现。

要知晓过于严格的血糖控制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低血糖的风险。因此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指南,对于高龄老人,对于预期寿命不长的老人,对于合并多种心脑血管疾患的老年病人,对于血糖的控制目标都是宽松的。在《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中,对于老年病人,要选择那些安全有效、服用方便的降糖药物

当老人出现漏用药物或者错用药物的时候,有责任的医生要反思自己的问题,是不是治疗方案设计的不合理才导致这种情况的出现。

政府也要做好社区服务、政策支持和科技产品。

只有将专业力量、人性化服务与人文关怀深度融合,才能实现从“有病可医”到“用药无忧”的跨越,真正守护每一位老人安享健康尊严的晚年

糖友云健康的每一篇文章

都是医生/护士/营养师等专业人士精心创作的

如果文章对您有帮助,请为作者点个赞

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原创的动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