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林健
2025年上海国际车展于日前开幕,一汽-大众携前瞻的技术成果、强大的商品阵容以及全新的品牌面貌实力亮相。其中,大众品牌全球首款CMP平台纯电概念车ID. AURA成为全场焦点,全面焕新的全新揽境也成为流量新星。
此外,全新探岳L与揽巡领衔的SUV家族,由全新一代迈腾、速腾、高尔夫GTI等明星车型组成的轿车家族,以及ID.家族,全矩阵展现一汽-大众大众品牌强大的商品阵容。
加速转型之际,一汽-大众不忘对品质的坚守。一汽-大众(商务)副总经理,一汽大众销售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吴迎凯还与上汽大众销售公司总经理傅强携手登台,“南北大众”强强联合,将“双终身”质保政策推广至两品牌全燃油SUV车型,彰显品质实力与自信。
从商品战略转型到CMP概念车创新,从智慧座舱技术突破到品质服务升级,一汽-大众正以“德国工业体系×中国创新速度”的独特公式,在智能电动化浪潮中抢占制高点,在恪守品质的同时发挥创新优势。
凭技术谋自立
在全球汽车产业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一汽-大众正以智能电动技术创新谋定未来。
此次上海车展上众多最新电动化车型,就是一汽-大众技术自立的最新成果。此前连续多年,一汽-大众在“三电两智”(电机、电控、电池;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核心技术领域的百亿级投入,已经带来积极回报。
例如,一汽-大众引入的全新CMP电动平台开发周期比传统流程缩短30%,实现40%成本优化;CEA电子电气架构将控制单元减少30%,运算性能与安全性同步提升。这种“德国严谨+中国速度”的协同创新模式,正在改写合资车企技术研发的固有范式。
ID. AURA概念车就是一汽-大众技术自立的一个缩影。
作为大众品牌首款基于CMP平台和CEA架构的概念车,它专为中国年轻家庭设计,集流线型空气动力学车身、极简主义内饰和领先智能科技于一身。CMP平台与CEA架构的协同,实现了从研发到上市速度提升30%的“中国速度”,彰显了一汽-大众“中国需求-本土开发-全球复用”的闭环创新能力。
一汽-大众全自研的“舒感智域座舱HI Space”也是合资品牌在智能座舱领域的重大突破。其“人性舒感体验”与“智慧互动创新”双维设计理念,打破了合资车在智能化方面保守的刻板印象。电动对开车门、真零重力座椅、智能投影大灯等创新配置,更是一汽-大众在用户体验上的大胆尝试。
谋求技术自立,是一汽-大众对电动化转型的答案。结合一汽-大众自研技术验证平台的建立,这家合资车企正从单纯的“技术引进者”转变为“共同开发者”甚至“主导者”。
靠品质谈未来
在凭技术谋自立的同时,一汽-大众并未忽视当下市场竞争的残酷性。通过品质服务升级、新车型投放和差异化政策创新,一汽-大众正构建起坚实的市场防御体系,为长远转型提供坚实、稳定的发展基础。
只有可靠的产品,才能从一汽-大众“出厂”:冲压工艺采用六序成型和8100吨压机,精度达人类发丝直径十分之一;焊装自动化率85%以上,激光焊强度比普通点焊提升30%;涂装空腔防护覆盖率超行业标准30%;总装车身匹配精度±0.5mm。品质苛求达到“毫米之隙”。
精于制造和品质,造就了一汽-大众汽车产品可靠的品质和极致的安全。如底盘零部件确保最差零件能经受最激烈驾驶者15年或30万公里考验,高温、高湿、高盐等恶劣气候条件下的试验远超国标,安全碰撞试验频次远超其他品牌等······
这也给了一汽-大众足够的自信,推出颠覆行业的质保服务。
2025年,一汽-大众推出“双终身”质保政策(整车终身质保+原装备件终身质保)。与竞品相比,其核心优势在于:不限年行驶里程、覆盖事故更换备件、全系燃油SUV适用。按照拥车15年计算,可为用户节省1万-5万元维修成本,同时提升约2%的残值率。
“双终身”质保不同于部分品牌的“伪终身”政策,而是为车主兜底的零套路政策。“不限年限、不限里程、全国联保、事故备件同样兜底”,让用户用车安全无忧。这还是全行业首个覆盖全系燃油SUV的“双终身”承诺,从旗舰揽境到入门探歌,用户无需为“车型等级”妥协权益。
这一政策背后的逻辑值得玩味——在行业普遍“卷价格”的背景下,一汽-大众选择“卷品质卷服务”,将德系制造的质量自信转化为用户可感知的实际利益。这种差异化竞争策略不仅增强了现有客户黏性,也为品牌在激烈的价格战中开辟了新的价值维度。
“双终身”质保政策对用户唾手可得。一汽-大众服务网络覆盖全国890家授权经销商,并连续18次荣获中国汽车金扳手奖的纪录,技术经理10年以上经验占比高达60%。这种经验积淀是短期难以复制的核心竞争力。
靠变革赢发展
站在行业视角审视,一汽-大众在技术创新和品质保障层面的努力,体现了其对汽车产业变革本质的深刻理解,也是中德汽车产业精密合作的典范之作。
成立34年来,一汽-大众既秉持原汁原味的德系品质,也依托对中国市场的深刻洞察,实现了智能电动技术的自立自强、创新突破,加速智能电动转型升级;中德双方“双引擎”协作带来的1+1>2的更多可能,彰显“德国工业体系×中国创新速度=产业变革加速度”价值。
在全球汽车产业变革之际,中德汽车产业合作历久弥新,战略合作也迎来共创共赢新高度。今年3月,中国一汽与大众汽车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秉承“在中国,为中国”战略,共同确定一汽-大众新车型规划,进一步丰富一汽-大众的商品阵容。
自2026年起,一汽-大众大众品牌将在“油电混共进”、“油电混全智”策略的基础上在多个细分市场新增10款为中国市场量身打造的全新车型,包括5款纯电动车型、2款插电式混动车型、2款增程式车型及1款燃油车型,以全面满足不同用户的多样化需求。
在这其中,一汽-大众不仅将深度参与本土化商品定义及商品研发,承担更多的开发责任。在混动动力总成的合作开发过程中,一汽-大众还将发挥主导作用。通过这种方式,一汽-大众真正实现了向中国市场、中国技术、中国主导的转变。
此外,从“工程师导向”到“用户导向”的转变也清晰可见。无论是智慧座舱的人性化设计,还是“双终身”质保的客户利益优先,都表明一汽-大众正在将严谨的德国工艺与中国市场的用户体验需求深度融合,重新定义“德系品质”的当代内涵。
在众多转变之中,一汽-大众已经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转型路径——不是简单跟随新势力车企的玩法,而是充分发挥自身在制造工艺、质量管控、服务体系等方面的传统优势,同时积极吸收互联网思维和用户运营理念,走出一条差异化转型之路。
借助上海车展,一汽-大众向行业传递了一个明确信号:在智能电动化浪潮中,传统车企尤其是头部合资品牌,依然拥有不可替代的竞争优势。正重新定义新汽车时代的合资品牌价值,为中国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一种值得借鉴的发展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