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碱碱湖”,或许很多人都不知道,但提起鸣钟村,大概大家都有所耳闻。

今年60岁的张德寿是家族第六代羊皮筏子制作传承人,是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也是见证“碱碱湖”变迁的亲历者。“我们村是80年代北长滩的移民搬迁点,那时大家都叫这里‘碱碱湖’——一片沙漠中的盐碱地,沙堆当床,醒来时人都快被沙子埋了。刚移民来时,全村只有6户人家,真正是“沙子吹着跑,地上不长草”,根本没法生存。”张德寿笑着说。如今,村子早已摆脱人多地少、物资匮乏的困境,他也不再依赖制作羊皮筏子养家糊口。


勤劳的人们在这片临黄河的盐碱地上扎下根来,铺路、植树、扎草方格治沙……昔日的盐碱地逐渐焕发生机。张德寿摆弄着手中的羊皮筏子,仿佛在与过去的苦日子告别。

如今的鸣钟村,瓦房变民宿,稻田成风景。张德寿告诉记者:“20世纪90年代,政策扶持让大家看到了希望。土路修成水泥路,土坯房变成砖瓦房,路通了,车进来了。”村民们还自发探索致富新路——发展水稻种植、搭建温棚种植果蔬,让“千里良田十万亩,鲜桃美果更喜人”的愿景成为现实。


如今的鸣钟村,244户800人在这里安居乐业,2300多亩耕地焕发活力。笔直的柏油马路穿村而过,“星空在野”民宿、“扯沫茶饮”“丹家小院”等特色农家乐让村子里充满烟火气,瓦房变身网红民宿,稻田变成旅游风景。

近年来,鸣钟村按照“田园特色、乡土风情、宜居宜业”发展理念,全力打造乡村旅游产业。不仅实施人居环境整治、改造农宅围墙、完善旅游基础设施,还精心修剪间伐500余亩果园,构建起集研学体验、餐饮住宿、游览采摘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生态。曾经的荒凉村落,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村”。

“发展旅游业后,不少企业入驻,村民就业机会多了,村容村貌也焕然一新。现在大家都舍不得离开村子!”村干部刘得洋的话语中,满是自豪与欣慰。

来源:中卫市新闻传媒中心

马上发布信息


声明:“中卫天天网”微信公众号除原创内容外,其余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更正或删除。)

关注“中卫天天网”同城信息免费发 。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