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2日,特朗普罕见承认对中国商品征收的关税“确实太高,需要降低”。
同一天,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也表示,当前中美关税对峙不可持续,两国应尽快达成协议。这一系列表态被外界解读为美方的“服软”信号。
然而,中方对此表现得异常冷静,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明确回应,美方的威胁讹诈行不通,谈判必须基于平等和尊重。
特朗普政府为何突然态度软化?中方为何对此保持淡定?中美关税战背后的深层逻辑是什么?
美方态度软化的背后原因
特朗普一方的态度转变并非出于善意,而是迫于多重压力。首先是国内经济的困境。
高额关税政策对美国经济造成了显著负面影响,尤其是对消费者和制造业的冲击。数据显示,美国零售业和制造业因关税成本上涨而陷入困境,许多企业不得不裁员或调整供应链。
其次是政治压力的驱动。特朗普政府即将面临国内选举,经济议题是选民关注的核心。关税政策引发的负面效应可能影响其选情。事实上,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的表态也透露出这一点——美方对关税战的长期承受能力已接近极限。
最后是国际孤立的困局。在推动关税战的同时,美国试图拉拢盟友对中国施压,但这一策略并未奏效。欧盟、日本等传统盟友对美国的单边主义政策多有不满,反而选择在中美之间保持平衡。
中方冷静应对的底气
面对美方的态度软化,中方表现得异常冷静。这种淡定源于对局势的清晰判断和自身的强大韧性。中国深知,美方的软化更多是迫于内部压力,而非真正的诚意。因此,中方并未因美方的几句软话而轻易妥协,而是坚持谈判必须建立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
中国的底气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经济承受能力强。尽管关税战对中国的出口造成了一定冲击,但中国通过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和推动国内消费升级,成功缓解了对美出口的依赖。与此同时,中国政府通过政策支持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国内消费市场的增长进一步增强了经济韧性。
长期博弈的战略思维。中国深知特朗普政府政策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其“朝令夕改”的行事风格。因此,中方始终坚持原则,强调只有美方停止威胁讹诈、取消高额关税,谈判才有可能继续。
第三国际支持的增强。在全球化背景下,中方通过多边合作赢得了更多国际支持。与美国的单边主义形成对比,中国的开放政策和多边主义主张更符合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
中美关税战的深远影响
中美关税战不仅对两国经济造成冲击,也对全球经济产生了广泛影响。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报告,关税战是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重要原因之一。具体来说,关税战扰乱了全球供应链,增加了企业的不确定性和经营成本。同时,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也削弱了多边贸易体系的稳定性。
对于美国而言,关税战的长期代价正在显现。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多次跌破荣枯线,显示出行业疲软。农产品出口锐减,导致农业收入下降,进一步加剧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困难。
对于中国而言,尽管短期内出口受损,但长期来看,中国通过推动产业升级和扩大内需,正在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事实上,中国的经济韧性和政策灵活性使其在这场博弈中占据了更有利的位置。
特朗普的小聪明为何行不通?
特朗普试图通过“软硬兼施”的策略迫使中方让步,但这一伎俩显然行不通。中方早已看穿其意图,并明确表示,谈判必须基于平等、尊重和互惠的原则。外交部的表态表明,中方不会因美方的几句软话而主动妥协,更不会接受任何带有威胁性质的条件。
更重要的是,特朗普政府的软化表态背后并未伴随实际行动。高额关税政策依然存在,美国在其他领域对中国的极限施压也未停止。这种缺乏诚意的态度注定难以赢得中方的信任。
结语
特朗普政府的态度软化,表面上看是向中方释放善意,实则是试图通过小聪明换取主动。然而,中方的冷静应对和坚定立场表明,中国不会轻易妥协,更不会接受不平等的条件。中美关税战的博弈不仅是经济层面的较量,更是战略与智慧的对决。
从长远来看,中美关系的走向仍将对全球经济和国际格局产生深远影响。而在这场博弈中,时间或许会证明,谁才是真正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