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人的朋友圈应该都被大厂的“强制下班”刷屏了吧,晚上九点被赶出公司、人事挨个部门催下班,这简直和做梦一样。以前都是吐槽加班,现在居然要吐槽不让加班,这画风转变也太快了。
有人说是欧盟那个“禁止强迫劳动产品条例”在发挥作用,逼着中国企业放弃“996”。
也有人说这是中国企业主动求变,为了降本增效,为了提升竞争力,看来这股“反内卷”的浪潮是来真的了,但问题是,“强制下班”就能解决所有问题吗?
终于不用加班了?
“凌晨三点不回家,你以为我是在玩?我在加班!” 几年前的这句话简直就是打工人的心声写照。
那时候“996”就像是个魔咒,紧紧地箍在打工人的头上,每天晚上办公室的灯总是亮到深夜,不知道是真的在赶项目进度,还是在表演加班给老板看。
更有甚者,一些公司把“996”包装成奋斗的象征,美其名曰“福报”,仿佛加班越多人生价值就越高,营造了一种“不加班就落后”的焦虑氛围。
那时候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各种加班的“段子”,有人调侃自己每天最大的梦想就是睡个饱觉。
有人晒出深夜加班的盒饭,还有人吐槽自己已经连续加班一个月,感觉身体被掏空。
更有一些“卷王”,主动加班到深夜,以此来展现自己的“敬业精神”,无形中也给其他同事带来了压力。
但这种畸形的加班文化真的能带来高效产出吗?未必!根据斯坦福的研究,每周工作超过50小时后,员工的生产力会急剧下降。
长时间的加班,只会导致员工疲惫不堪,效率低下,甚至出现健康问题,就在大家快要习以为常这种“加班文化”的时候,风向变了。
3月12日联想集团在官方公众号上公开表示反对“996”,并称公司内部大部分员工都能准时下班,不打卡,灵活办公。
那么为什么会突然掀起这一波强制下班的风潮呢?有人说这一切的起因,还得从欧盟的一项禁令说起。
这个禁令简单来说,就是限制进口那些涉及强迫劳动的产品,这下一些依赖出口的中国企业就有点慌了。
如果被贴上“强迫劳动”的标签,产品就可能被禁止进入欧盟市场,这损失可不小。
于是为了规避风险,一些企业开始主动调整工作时间,不再强制员工加班,也是为了保住庞大的欧洲市场。
在联想之后,美的、海尔等大型企业也开始行动起来,纷纷推出“强制下班”政策,他们规定了员工必须下班的时间,甚至还有HR专门去各个部门“赶人”。
一些公司的规定更是细致到几点几分必须关灯、锁门,有的甚至强制关闭办公电脑。
这波操作让不少打工人直呼“过年了”,从没想过日子能过得和做梦一样,社交平台上,大家纷纷晒出被“赶”下班的经历,感慨“人生第一次被赶出公司”。
“强制下班”一时间成了热搜词,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大家都在猜测,这到底是企业为了应对舆论压力而做出的表面功夫,还是职场文化真的要迎来变革?
以前打工人常常自嘲为“社畜”,每天被工作压得喘不过气,现在大厂带头“强制下班”,打响了拒绝加班的第一枪,给广大打工人带来了一丝希望。
这是不是意味着,中国职场文化要告别“996”,迎来一个更加健康、人性化的时代?
这场由大厂引领的“拒绝加班”运动,是昙花一现的作秀,还是职场文化真正变天的开始?
加班真的等于高效吗?
回想以前很多老板信奉“时间就是金钱”那一套,觉得员工在公司待的时间越长,创造的价值就越大,恨不得员工一天24小时都待在公司。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其实早就有人提出疑问了,哈佛商学院的研究表明,长时间工作后,人的注意力难以集中,更容易出错,工作质量自然也就下降了。
每天加班到深夜,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第二天还能精神抖擞地投入工作吗?估计大多数人都是靠咖啡续命,在疲惫和焦虑中度过一天,感觉身体被掏空。
在这种浑浑噩噩的状态下,能做出什么高质量的工作?很多时候,加班只是在做无用功,甚至是在制造更多的错误,需要更多的时间去弥补,形成恶性循环。
而且加班也要付出额外的成本,人力成本、水电费、办公设备损耗等等,这些都是真金白银的支出。
像大疆这种高科技公司,员工的薪资水平比较高,加班一小时的工资据说能达到200元。
如果全员加班,这笔费用不是小数目,一些互联网公司也曾公开表示,加班带来的额外支出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所以与其让员工低效加班,不如让他们在正常工作时间内高效工作,按时下班,还能省下一笔开支,岂不是两全其美?
当然打工人也不是完全排斥加班的,如果项目紧急,需要赶进度,或者有额外的加班费,相信很多人也愿意付出额外的时间和精力。
大家反对的是那种无意义的、形式主义的加班,是那种“领导不走我不走”的无效加班文化。
很多时候加班并不是因为工作真的需要,而是为了“表演”给领导看,营造一种“我很努力”的假象。
这种加班文化不仅浪费了员工的时间和精力,也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最终损害的是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利益。
强制下班不用干活了?
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是强制下班,的确是个好事情,但与此同时,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出现,不少人表示担忧:今天被赶出公司,明天会不会就要在家继续干活?
这“强制下班”会不会变成另一种形式的剥削?如果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表面上是准时下班了,实际上工作却带回了家,工作时间不就更长了吗?
确实,与其说是强制“下班”,不如说是强制“高效”,如果工作量不变,工作方式不变,只是把人赶出公司,那员工很可能把工作带回家做,反而增加了负担。
工作和休息时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了,对于打工人来说,仍然不是什么有意义的事情。
“强制下班”只是一个开始,更重要的是要改变职场文化,建立以成果为导向的评价体系。
说到底大家渴望的不是“强制下班”,而是“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希望这股“强制下班”的风潮,能够真正让每一个打工人,拥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
所以这场由欧盟禁令引发的“蝴蝶效应”,会给中国职场带来怎样的改变,还有待时间来检验。
结语
高效工作和享受生活,难道就不能兼得吗?强制下班只是一个开始,更重要的是改变观念,提升效率,别再用加班时长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
欧盟禁令或许是一个外部的推动力,但真正能让中国企业戒掉“996”的,还得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