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1965年底,一场工作会议正在西南重镇成都召开,成都军区各级干部们整齐划一地坐在台下。

随着阵阵掌声响起,时任国家建委谷牧在万众瞩目下走上了主席台。彼时,是谷牧亲下四川,把握西南建设开设的第一场会议。

然而,会议不过刚刚开始,谷牧就莫名停了下来,猛地抬头看向观众席,惊呼道:“彭老总,您怎么到这儿来了?”



话音刚落,数十道目光齐刷刷地朝着彭老总的方向扫去,切切查查的私语声瞬间在会场内响起。彭老总为何会出席这种会议?谷牧又将作何反应呢?

会上相遇,颇感意外

1965年深夜,周总理办公室内依旧灯火通明,他正襟危坐,手上不停地翻阅着桌上的资料,脸上颇有些烦闷之色,不知在为何事犯愁。



年初,国务院有意重建第三届国家建委,要求必须将此事落实到实处。

在这一方面,谷牧可谓是个“行家”,自1955年开始,他便担任国家建委副主任,干的一手好活。

为了迅速组建起领导班子,周总理多次向其请教,征求意见。

在谷牧“严选”之下,国家建委的领导班子以“飞”一般的速度被张罗起来,唯独这主任一职迟迟没有着落。

计划经济年代,物资匮乏,资源紧缺,建委工作非比寻常,关乎国家命脉,“领头羊”的选择自然是马虎不得。

可越是重要的职位往往越让人难以抉择。周总理为此事操劳数日,也未看到合适的人选。

同样为了筹备工作而忙碌的还有谷牧。作为副主任,他尽心尽力,尽职尽责,深夜也没有离开,还在加班加点的处理公务。



谷牧

灯光打在谷牧的身上,将这位老干部的脸映照的格外清晰。周总理看着忙前忙后的谷牧,一个想法涌上心头:让谷牧来当这个建委主任何尝不可?

于是,周总理将这一想法报告给了毛主席。对此,毛主席深表赞同:“让谷牧到建委工作,我是百分之百的同意。”

自1932年加入共产党时起,谷牧就尽职工作,表现优异。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谷牧根据北方局指令,前往抗战一线,率领115师,积极动员群众生产,以一己之力为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建立打下了坚实基础。

抗日胜利后,谷牧又转战华东局,与陈毅、曾山等老一辈革命家相识,共同推动滨海土地改革,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当地百姓的建设热情。

解放战争时期,谷牧又干起了自己的“老本行”,一面土改,一面构建民兵力量,支援前线。可以说,谷牧在后勤支持、财经管理、经济建设方面都奉献了极大的热情。

就这样,谷牧喜提建委主任,在毛主席和周总理的一致肯定下走马上任,到四川调研三线工程。



临行前,谷牧对彭老总即将前往四川也有所耳闻。

赫赫有名的大将军竟委身西南三线建委三号人物,在自己手下共事,谷牧难免会有一点紧张。

虽说两人此前从未见过,可彭老总的威名谁人不知?谷牧更是对其崇拜不已。因此,知晓此消息后,谷牧暗暗打算要去看望彭老总。

没成想,谷牧还未行动,两人就在会议上相遇了。

看着端坐在台下认真听报告的彭老总,谷牧慌忙放下了手中的稿子,暂时中断了会议。

毕恭毕敬地说道:

“彭老总,您怎么来了?您身体情况不好,年纪又大了,就先回去吧,晚上我再单独向您汇报就可以。”



谷牧这是心疼老将军,借着汇报工作为由想要前去看望。可凡事都有一定的规章制度,饶是彭老总也得遵守。

彭老总态度坚决地拒绝了谷牧的好意,坚持和在场的同志共同参加会议。谷牧见实在拗不过他,只好作罢。

到了晚上,谷牧依旧去了彭老总的住处,在拜望、关心彭老总的同时也给予了他工作上的关照,让彭老总很是感动。

彭老总为何会突现四川?又为何会成为谷牧手下一员呢?

接受调令,前往三线

1965年,赋闲在家的彭老总突然接到中央的一通急电,来电人语气焦急,显得这通电话愈发的不寻常。



“彭老总,中央有令,请您到中央大会堂议事。”自己已赋闲在家多时,能有什么急事需要找自己商议?虽心生疑惑,但彭老总还是第一时间赶了过去。

待他到了地方后,发现彭真已在此等候多时。

彭老总向来真性情,彭真也不打算和他拐弯抹角,上来便直奔主题:“这次找您来确实是有要事,中央想要您到西南地区去,进行三线的建设工作。”

1964年时,毛主席意识到我国国防安全薄弱,便以卓越的眼光提出了“三线建设”这一战略性构想,意在积极陈兵备战,将大批工业企业迁往西南各省、兴建军事设施,建设稳固后方。

为响应主席号召,全国上下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了这项伟大工程之中。



而这时,考虑到这项建设基于军事基础的毛主席将目光投向了久居幕后的老战士——彭老总。彭老总曾为国防部部长,且领兵打仗多年,是建设西南三线的最佳人选。

可彭老总并不这么认为,“领兵打仗我是内行,可这工业生产我是真不行啊。”

这位叱咤风云的革命元勋早已和部队脱节,工业上更是没有丝毫经验。所以,在听完彭真的话之后,彭老总想都没想就直接拒绝了他。

面对彭老总的执拗和固执,彭真不好再说什么,只好匆匆结束了这一话题。彭老总原以为一段时间后此事会就此作罢,不成想竟等来了毛主席他老人家的电话。

9月23日,接到毛主席电话的彭老总赶往中南海。



针对中央调令,毛主席耐心开导彭老总:

“现在是国家发展的关键阶段,更是建设战略后方的关键阶段,必须要全国上下一心,将你派去西南是组织上的决定,也是当下最好的选择。”

话虽如此,可彭老总还是心存顾虑,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之中,一方面,他不知道自己能否胜任这份新工作,另一方面,他又心系国家,想要投身于建设,为人民服务,为国家贡献。

身为并肩作战的战友,毛主席岂会不知彭老总心中所想?为了开导彭老总,两人进行了一场长达五小时的谈话。

“派你去西南,是党的政策,如果有人不同意,那就让他同我来谈。”

毛主席的这一番话无疑给彭老总打了一针强心剂,让他得以放下心中顾虑,接受了这一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

1965年11月,退居幕后的彭老总再次走上为国贡献的道路,投入于三线建设的滚滚洪流之中。

建设西南,尽职尽责

11月30日,在两天两夜的奔波之后,彭老总顺利抵达四川。尽管他嘴上说着对于工业实在无从下手,可第二天就带着那股闯劲和拼劲投入到了工作中。



长达一年的时间里,彭老总都一心扑在三线工地,他走遍了四川中南部和贵州20多个县市,调研了15个工矿企业。

哪怕已年过六旬,依旧亲身下矿、下盐井,这种不怕吃苦,为工作尽职尽责的劲头,哪怕是年轻人也自愧不如。

在建设重镇攀枝花,彭老总先后调研了矿场、农场和水泥厂三地。看着一车车的煤炭从矿坑中被运出,彭老总心中感慨万千,年少的经历让他深知其中不易,更清楚采矿之苦。

因此,彭老总很是关注矿工们的安全问题。别人躲在阴凉地里的时候,彭老总在一旁的工地上和工人们拉家常,话冷暖,了解他们的工作情况。

不仅如此,彭老总对矿场的医务室也格外上心,要求医生务必要及时对受伤的矿工进行救治,不间断地到工地上巡回义诊,以防止意外情况的发生。

视察宝鼎山煤矿区时,彭老总便想要到矿洞里去看看。

可一旁陪同的领导却阻止了他:“彭老总,矿洞里面不好走,太危险,您年纪大了,万一掉下来块石头砸到您,出点意外,我们可怎么办?”

听到这话,彭老总置若罔闻,硬是走进了矿洞,看了好久。最后是警卫员和秘书连拉带拽,才将彭老总劝出了矿洞。可这样的情况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了。



去盐厂调研的时候,彭老总提出想要到井下去看个究竟。可那盐井足有几百米深,空间狭小不说,安全系数也不高。

周边人知道他想要亲身体验一下工人们的不易,可彭老总毕竟年事已高,身体素质不比从前,大家自然是不肯让他下去。

可彭老总硬是以“不下井去看看,哪里知道工人们的辛苦”为由,挤进了那台又闷又小的升降机,晃晃悠悠地下到了井底。

井底的环境远比他想象的要恶劣。四周暗不见天日,闷热无比。工友们只能点着一盏灯,在昏黄的灯光下挥汗如雨,弯曲的脊背在灯光的映照之下更显瘦弱,直叫彭老总看红了眼眶。

回到地面之后,彭老总二话不说,直接给盐厂的工人们提高了福利待遇,一再要求盐厂改善工作环境。

彭老总为了三线的建设,众人看在眼里,直言其为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

可彭老总却不以为然:

“都是为了人民服务,何况我这点辛苦又算得了什么,既比不上采矿的矿工,又比不上挖井的工人,何德何能受如此高的评价?”

彭老总不仅在工作上保持严谨的态度,生活上也很是低调节约,尤其不喜欢受到特殊关照。



来到成都后,考虑到彭老总年事已高,西南局负责膳食的部门专门给他安排了一个厨师小刘。

小刘是个热心肠的,饭前都会询问彭老总的意见,每日早上豆浆、馒头是标配,晚餐少不了两菜一汤,擀面条,包饺子也是常态。

饭菜是好,可彭老总吃起来却不心安,每次都叮嘱小刘:

“小刘,以后不要给我做这样的饭菜了,我实在是不忍心,老百姓吃什么我就吃什么,全国五个亿农民,他们哪一天才能过上我这样的日子啊?”

在彭老总的一再坚持下,小刘只好按照平常标准给他配置伙食,彭老总的日常生活又恢复到了以往的朴素状态。

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彭老总都将个人名利置之度外,把全部心血倾注于党和国家的事业中,不失老一辈革命家的风骨和精神。

总结:

自1964年到1980年,三线建设历时十六年之久。



不管是彭老总、谷牧这样的领导人,还是干着苦活累活的工人、农民,无数人汇聚成一股洪流。

投身于这场伟大工程,推动历史不断向前,用汗水和泪水铸就了一个又一个辉煌与奇迹。

彭老总虽对工业无甚经验,却依旧敢担当大任,凭借着不服输的精神带领西南三线进行建设,如此精神让人敬佩。



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也应该秉承老一辈的优良作风,以更加昂扬的态度去开创新的辉煌。

参考资料:

(谷牧回忆录•4.在新中国初建的岁月里4•11建设“三线”争朝夕)



(澎湃新闻:“四史”关键词|三线地区是哪儿?为何要搞三线建设?)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揭秘:邓小平、彭德怀等与大西南三线建设)



(从六盘水这些红色故事里,读懂传承“红色基因”!)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