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此刻打开小红书,搜索“绿化带”这三个字,你会惊讶地发现,检索结果中至少有一半是游客对昆明绿化带的惊叹:
“昆明的绿化带都这么豪横的吗?”“云南十八怪,鲜花用作绿化带。”“那些养不活的贵价花草,全都开在昆明的绿化带里了。”
除了常见的大丽菊、混色三角梅,你还可能在昆明绿化带看到虞美人、绣球、鲁冰花、风铃花、飞燕草等特色花种,甚至还有薄荷、迷迭香这样的香草植物。
如果说“绿”是“春城”的底色,那么绿化无疑是支撑这张名片的关键所在。
历久弥新的绿意
春天翠湖的郁金香,夏天教场中路的蓝花楹,秋天云大的银杏,以及冬天金殿的山茶花——昆明的绿意,不止藏在街头巷尾的绿化带,也体现在满城花木的四季流转中。
截至目前,昆明已累计义务植树约 1.93 亿株,森林覆盖率达45.3%,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
全市建成各类公园(游园)超过1000座,占全省公园总量三分之一以上;同时铺设绿美农村公路2936公里、绿美高速公路214.4公里、绿美廊道25.6公里,织就了一张连绵不断的“城市绿网”。
丰沛的绿意,也让昆明拥有更多的蓝天白云。2024年,昆明的空气质量优良率高达99.7%,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一,彰显了绿化与生态的良性互动。
昆明的绿意,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昆明地处低纬高原,年平均气温约15℃,四季温差小。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全年温润宜人,是自然意义上的“春城”。
明朝状元杨慎就曾在云南写下“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生动描绘了昆明四季如春、繁花不绝的景象。
不过,真正让“春城”持久鲜活的,是持续推进的城市绿化制度建设。
从1958年昆明市园林管理局成立、绿化建设步入制度化轨道,到1999年世界园艺博览会的成功举办,推动昆明大规模开展城市绿化、道路景观提升、公园体系建设,“春城”一步步从气候标签演进为城市发展的核心愿景。
“春城”之下的制度脉动
可以说,今天的“春城”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长期“打造”的结果。
在这片绿意背后,隐藏着一套持续运转的系统性力量,牵动着机构运行的逻辑、政策制定的节奏与财政投入的力度,层层协同、环环相扣。正是这些制度机制的推动,使昆明实现了从自然“春城”向现代化“春城”的深刻转型。
在机构设置方面,昆明形成了一种颇具地方特色的管理模式。市园林绿化局下设的昆明市绿化服务中心为正科级事业单位,承担城市绿化的日常养护、苗木管理和工程实施等核心任务。
与许多大城市常见的“多头外包”的方式不同,昆明采用实体化、自收自支的运作模式,管理链条更清晰,响应效率也更高。
这样的体制设计,也为资源整合创造了条件。绿化服务中心可以直接对接斗南花卉市场、苗木储备基地和科研单位,实现从采购、布景到养护的“一体化”联动,推动绿化工作与本地花卉产业协同发展。
清晰而稳定的政策引导同样功不可没。自2022年起,云南省和昆明市相继启动“城乡绿化美化三年行动”,将城市绿化纳入全局性战略。仅在当年,昆明就有89个城乡绿美标杆典型入选省级推荐奖补名单,获得8236万元资金支持,数量与额度均列全省第一。
2025年昆明市《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提出“精心擦亮绿美春城生态底色”,计划滚动实施“百园建设”,推动各类公园、游园增量提质,全年新增城市绿地200公顷。
多层级、成体系的财政支持,为昆明绿化提供了稳定保障。2025年,昆明市级财政计划投入3.5亿元用于绿化整治提升项目,涵盖道路绿化、公园更新等系统性工程;另有约1966万元专项资金,用于重点路段的日常管养、立体花卉布置和景观细节提升。同时,昆明市绿化服务中心的年度预算也增至约1.37亿元,同比增长16.8%。
“春城”之下的这套制度脉动,不仅成就了今日的满城绿意生长,也为昆明迈向可持续的生态未来注入了源源不绝的内在动力。
从“鲜切花”走向“观赏苗木”
花卉产业是昆明城市绿化体系的有力支撑。位于呈贡的斗南花卉交易市场,是全国唯一的国家级花卉市场。2024年,斗南花卉交易量超140亿枝,交易额约115.7亿元,继续稳居亚洲最大、世界第二的花卉交易中心地位。
在昆明,市政绿化节点、节庆布展、口袋公园等景观建设大量使用本地鲜切花和盆栽植物,既降低了采购成本,也提升了绿化景观的多样性和更新频率。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调研期间指出,云南花卉产业前景广阔,要着眼全产业链,从种业端、种植端、市场端不断深耕细作,让这一“美丽产业”成为造福群众的“幸福产业”。
在这一全链条发展的背景下,苗木经济或将成为昆明花卉产业纵深拓展的重要突破口。相较于鲜切花,观赏苗木复用性更高、景观延展性更强,为“春城”绿化打开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目前,全国各地已形成多个特色苗木集群。山东昌邑是北方的苗木大户,江苏沭阳是华东与华中的重要供货地,广东花都则是华南绿化苗木的核心产区。这些地区通过发展苗木产业,不仅服务了本地绿化,也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开枝散叶”。
昆明同样具备发展苗木经济的多重优势。高原气候适合多种观赏苗木生长,使本地苗木在多样性、适应性与观赏性方面更具竞争力。更重要的是,长期发展鲜切花产业积累下的物流体系、育种能力和市场网络,如今也能为苗木产业“平移赋能”,铺设出更快、更稳的成长路径。
让“春城”绿意延伸更远
从市场空间来看,昆明有望成长为区域苗木集散中心。
省内方面,在“绿美春城”建设的带动下,昆明本地绿化需求稳定增长,为观赏苗木的推广与应用提供了良好平台;同时还能辐射曲靖、玉溪、楚雄等滇中城市群,服务城乡绿化项目,有效降低采购与运输成本,逐步形成良性的区域供需网络。
在西南地区,成都苗木产业起步早、市场连接度高,在川渝区域占据主导地位。昆明更适合专注于差异化赛道,比如彩叶植物、特色观赏苗木以及适应南亚热带气候的品种,走出一条互补互促的发展路径。
更具前瞻意义的是,昆明作为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重要门户,拥有发展跨境苗木贸易的天然区位优势。依托中老铁路、中越陆路通道等基础设施,昆明可拓展老挝、越南、泰国北部等新兴绿化市场,推动“春城”绿化经验与本地苗木资源协同“出海”。
当然,想要走得更远,还需正视现实短板。
政策层面,目前苗木发展仍偏重绿化应用,缺乏对苗木作为独立产业的系统扶持。
产业层面,昆明的观赏苗木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系统布局,缺乏大型育苗基地和统一标准,“云南系”苗木在市场上还没有形成辨识度。
为此,昆明可以从三个方面发力:
将苗木经济纳入特色产业支持范围,在规划与政策上给予倾斜;
充分发挥斗南的产业集聚优势,探索“花卉+苗木”的融合发展路径,打通上下游产业链;
聚焦高原优势品种,拓展南向通道,打造具备地域辨识度的苗木品牌,增强对国内外市场的辐射力。
在生态美学已被广泛认同的今天,昆明能否实现“绿化即生产力”的转化逻辑,从花卉输出地迈向区域苗木集成与辐射中心,考验的不只是资源禀赋,更是制度设计的深度与政策想象力的广度。
当“春城”不再只是城市气质的象征,而是扎根于系统化产业链之上的实践成果,它所绽放的,将不仅是四季花开,更是可持续的地方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