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命草的诗
第71首
诗歌
昨天春天
文/格命草
春天风尘仆仆地赶路
时间越来越精短
忽闪的北风吹得人发悚
好像又过了一冬
该是最后一个倒春寒了吧
五月不紧不慢地招手
时间已尘埃落定
春天真的远了
比昨天远
比今天更远
比明天还要远
我站在春天的句逗里
寻找昨天
昨天也越来越远
视线越来越糊了
看不清人影字迹
仿佛印象派画展
记忆不堪重负
偷起了懒
干脆成了甩手掌柜
任你如何强行回忆
昨天不再一一应答
昨天已在春天化为泡影
春天已与昨天相依为命
赏析
此诗构建了关于记忆、时间与生命状态的多维镜像。诗人通过精密的意象链条和语法节奏,将抽象的时间体验转化为可触摸的诗性空间,在古典意境与现代语感的交织中,完成了对“消逝”主题的独特解构。
诗中“春天”作为核心意象,兼具物理时空与精神坐标的双重属性。首节以“风尘仆仆地赶路”赋予季节以人格化动态,仿佛时间具象为行色匆匆的旅者,而“北风吹得人发悚”的感官刺激,将倒春寒的自然现象转化为心理层面的“时光惊悚”——冬与春的博弈不再是单纯的气候更替,而是记忆与现实的对冲。“五月招手”则以拟人化的季节递嬗,暗示时间裁决的不可逆性,“尘埃落定”的隐喻中暗藏着对生命节点的宿命感。
诗人对“远”的逐层递进堪称精妙:“比昨天远/比今天更远/比明天还要远”形成时间维度的三重拉伸,空间意义上的“远”被转化为心理距离的丈量。当“春天”成为不断后缩的背景,“昨天”则成为悬浮在记忆褶皱里的琥珀。末段“泡影”与“相依为命”的悖论式组合,将消逝的怅惘与共生的宿命熔铸为一枚语言的棱镜,折射出记忆既脆弱又顽固的双重质地。
诗中“句逗”的隐喻极具创造性,将生命历程比作文本的标点符号,暗示个体存在不过是时间长卷中的停顿与转折。“寻找昨天”的动作被置于“春天的句逗里”,形成空间(春天)与时间(昨天)的坐标交叉,仿佛在四维时空的褶皱中展开考古式打捞。“视线越来越糊”的视觉模糊,与“印象派画展”的艺术通感形成双重解构:现实的清晰性在记忆滤镜中雾化,而碎片化的记忆残片却在潜意识里重组为印象派式的光影秘境。
诗人对“记忆”的拟人化处理充满戏剧张力:“偷起了懒”“甩手掌柜”的日常化表达,将记忆的选择性遗忘转化为一场蓄意的“背叛”。当“强行回忆”遭遇“不再一一应答”,记忆的被动性与主体性的对抗跃然纸上,恰似现代人在信息洪流中打捞生命吉光片羽的困境。这种时空叙事的折叠术,让“昨天”与“春天”在消逝中完成了存在论意义上的彼此确权。
全诗的语言节奏暗合心跳的韵律:首节“赶路—精短—发悚—过冬”的紧凑短句,模拟倒春寒带来的急促呼吸;次节“不紧不慢地招手”则突然放缓节奏,如同时间沙漏的从容滴落。这种张弛有度的呼吸法,恰是对“时间既仓促又漫长”的悖论性书写。诗行中多次出现的“越来越”结构(“越来越精短”“越来越远”“越来越糊”),形成语言的复沓美学,既像时光齿轮的单调转动,又似记忆回声的渐次衰减。
值得注意的是诗中“尘埃落定”与“化为泡影”的语义对冲:前者是确定性的终结,后者是虚幻性的消解,二者在末句“相依为命”的捆绑中达成诡异的平衡。这种语言的辩证术,恰如海德格尔所说的“向死而生”——消逝本身成为存在的证明,记忆的破碎性反而成就了生命的完整性。
《昨天春天》以诗人特有的精密感性,在诗中织就了一张捕捉时光的网。当我们跟随诗行在“昨天”与“春天”的迷宫中穿行,最终抵达的不是对消逝的伤怀,而是对生命暂时性的温柔认领——那些在记忆中风化的碎片,终将在诗性的光照下,重新拼贴成属于每个人的时空琥珀。这种在语言褶皱里打捞存在之光的写作,正是现代诗对抗时间暴政的秘密武器。
往期诗歌
格命草
格命草,自称诗者,读睡诗社创办人,《读睡诗选》主编,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主编出版诗集《读睡诗选之春暖花开》《读睡诗选之草长莺飞》,目前选评经典诗歌,名人名诗500余首,《格命草诗评(一)(二)(三)(四)(五)》已完成,诗评系列丛书正在持续创作中。付费评诗,付费写诗评集,付费推广诗歌,个人诗集出版,可加格命草微信:gemingcaoa 详谈)。
关注格命草,一起读经典
赠送您诗集《读睡诗选》
《格命草诗评(第一辑)》
《格命草诗评(第二辑)》
《格命草诗评(第三辑)》
《格命草诗评(第四辑)》
《格命草诗评(第五辑)》
《格命草诗评(第一辑)(第二辑)(第三辑)(第四辑)(第五辑)》历时一年多,共收录诗评500篇,72万多字,目前头条阅读量110多万次,微信公众号阅读量130多万次,百度阅读量55多万次,时机成熟会正式出版。欢迎收藏阅读。关注格命草微信公众号,阅读最新诗评,如需付费评诗,付费推广诗歌,付费写诗评集,个人诗集出版,可加格命草微信:gemingcaoa 详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