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陆弃
2025年4月24日,特朗普在白宫签署了名为《释放美国离岸关键矿产与资源潜力》的行政令,这一举动再次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份长达10页的行政令明确提出,美国将加快在全球海底资源,尤其是海底矿产的勘探与开采,甚至明确指出要在国际水域内争夺矿产资源。这不仅是对全球海洋治理规则的公然挑战,更是对国际法、国际责任以及基于规则的全球秩序的严重破坏。
美国本国海域内的资源开采,理论上无可厚非,然而,特朗普此次行政令的核心却是对200海里以外大陆架的非法攫取,这一举动在国际法上显然站不住脚。特朗普政府通过“国家安全”的幌子,试图绕过国际海底管理局(ISA)所制定的《矿产资源开发规章》,单方面决定自己在国际水域的深海采矿活动。这不仅无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更是对国际海洋治理体系的一次挑战,严重威胁着全球海洋生态系统和国际合作精神。
行政令的内容极为震撼,它不仅提出美国要成为海底矿产勘探的全球领导者,还通过简化审批流程和减少环保要求,迅速推进海底矿产开采。特朗普要求在6个月内将海底采矿许可审批周期从现有的5-7年压缩至18个月内,这种单方面的“速战速决”方式,表明特朗普政府对环境保护的漠视,以及其为推动经济利益不惜冒险的态度。更重要的是,这项命令还承诺设立10亿美元的专项基金支持深海开采技术和机器人设备的创新,以此力图在技术上保持全球领先地位。
然而,特朗普的这一政策背后,实际上是美国在全球化进程中对于关键矿产资源的控制欲望。美国深知,全球高科技产业、国防工业以及绿色能源转型都高度依赖稀有金属和矿产资源,尤其是镍、钴、锰、铜等金属。然而,长期以来,美国在这些资源上严重依赖进口,尤其是对中国的依赖。根据《纽约时报》的报道,美国超过1000种需要使用镓、锗、锑的武器系统中,87%的供应链依赖于中国供应商。而中国对这些关键矿产的出口管制,也进一步加剧了美国在供应链中的困境。因此,特朗普政府的这一海底资源开采计划,实际上是美国“去中国化”战略的一部分,目的是打破对中国矿产资源的依赖,重新夺回对全球资源的控制权。
此次行政令的另一个亮点,是特朗普政府通过与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建立“关键矿产安全伙伴关系”(CMSP),计划在太平洋、大西洋区域划定“合作开采区”。这一战略合作模式的背后,显然是美国试图通过合作加大对全球海底资源的控制,不仅在技术上形成优势,还通过共享勘探数据和定价机制,进一步掌控矿产供应链。
但问题也在于,这种单边主义的行为注定无法顺利进行。特朗普的“海底挖矿”政策面临着来自国际社会的巨大压力,尤其是来自《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签约国的强烈反对。全球海洋资源的开发原本应该由国际海底管理局(ISA)监管,而特朗普此举无视这一国际组织的权威,单方面实施自己的开采计划,极易引发其他国家的效仿。这种行为不仅破坏了国际法,也可能导致国家间在海洋资源争夺上的不公平竞争,进一步加剧国际紧张局势。
此外,这种抢夺资源的行为还可能加剧全球生态危机。海底资源的开发往往涉及到深海生态系统的破坏,而目前的技术和环保措施远远不足以应对海底开采对生态带来的长远影响。特朗普政府的行政令在压缩审批流程、放宽环保要求的同时,忽视了深海环境的脆弱性,这可能导致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严重损失。地球70%的表面被海洋覆盖,海洋生态系统在维持全球气候平衡和提供食物资源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朗普的这一政策,将会是对全球环境的另一重打击。
而最值得关注的,是特朗普通过海底资源开发计划推动美国制造业回流的战略。美国的高科技产业、军事产业以及绿色能源产业都需要大量的矿产资源,特朗普希望通过深海矿产的开发,重塑美国本土供应链,从而保障国家安全和经济独立。然而,这一宏大的计划也面临着不小的挑战。美国各州政府对于深海采矿的环保担忧和本土资源开发的异议,可能会成为特朗普推行政策的障碍。同时,深海资源的开采成本极高,技术要求复杂,短期内可能无法产生预期的经济效益。
特朗普的这一举措,充分展示了他对全球化和国际合作的不信任,对国际秩序和规则的漠视。通过单边行动重构全球海洋资源开发秩序,美国不仅在寻求资源控制权,还在加剧全球资源竞争的不公平性。通过控制关键矿产资源,美国在全球经济中的战略地位得到了提升,但这一过程中的“抢夺”和“掠夺”,却对全球生态、国际法和国际合作构成了极大威胁。
特朗普签署的这一行政令,不仅仅是对美国能源安全的战略调整,更是一次对全球海洋治理规则的公然挑战。美国通过单边主义手段,不仅打破了已有的国际海洋资源管理体系,也加剧了全球矿产资源争夺的不稳定性。在未来,如何平衡国家利益与全球责任,将是美国是否能够实现这一政策目标的关键问题。而对于国际社会来说,这一政策的实施将对全球海洋生态和资源治理秩序带来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