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川耀老社长笔耕不辍,硕果累累。“黄硕视点”特別推介,这位82岁老人满怀深情和责任,从海量史实中钩沉、高度浓缩回顾“江安剧专”和“雾季公演”。这篇言简意赅的文章发表在抗战胜利80周年即将来临之际意义重大、振聋发聩、字字珠玑,读起来让人荡气回肠、激情满怀,带我们去见识烽火岁月,剧艺界的非凡才艺、崇高站位、勇敢无畏、责任担当。

当年大师们怀揣使命、激情燃烧、热血满腔创作的经典:诸如《屈原》《北京人》《雾重庆》《风雪夜归人》等等等等,80多年过去了至今仍然生命力旺盛畅演不衰。

“大师云集江安佳作频出、陪都雾季公演好戏连台,不畏日机空袭疯狂肄虐、舞台激励军民愈炸愈强”。这是著名讽刺诗人余微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引见认识,从此与我亦师亦友、“重庆抗战剧坛史”研究权威石曼先生的经典语言之一,也是他对流金岁月文运昌盛、舞台繁荣、价值厚重、影响深远的高度评价和完美概括。

1.江安文庙大师云集



1935年10月,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所戏剧学校,创办于南京鼓楼区双龙巷,直属国民政府宣传部和教育部,取名国立戏剧学校。中国新文化运动先驱、著名学者胡适向主管宣传的张道藩、主管教育的陈立夫举荐,北京大学毕业、清华大学任教,执着戏剧出洋在美国匹茲保卡內基大学、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戏剧研究生、回国后受聘执教北平大学艺术学院戏剧系教授,曾于1935年3月担任梅兰芳赴苏联访问演出“梅剧团”的导演兼艺术顾问,湖北江陵人余上沅(1897.10.4--1970.4.30)出任校长。



国立戏剧学校学制两年,1937年首届毕业大戏,便是余上沅亲自执导的“沙翁”名剧《威尼斯商人》。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发生后,战火迅速蔓延到华东,“8.13”淞沪会战失利上海沦陷,为避日本法西斯嚣张气焰,动员全民坚持持久抗战,11月20日,时任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向世界诏告“迁都重庆”。国立戏剧学校于1938年底撤出南京暂避湖南长沙,不料战火又迅速逼近两湖,经慎重研究,“剧校”率领200余名师生,颠沛流离逆江而上,边演出揭露日本法西斯暴行、抗战爱国的“活报剧”,边西行向大后方撤退。

经过反复权衡,征得当地硕学鸿儒、贤老乡绅首肯,最终选择距离重庆450华里,靠近四川叙府、泸州,与周均时率领的同济大学、傅斯年率领的中央研究院、梁思成率领的中国营造学社落脚的李庄毗邻。长江80里水道穿境而过有舟楫之便,浅丘田坝、环境清幽、民风淳朴、物产丰饶、有利避敌、办学相对安全的江安县城文庙落脚(1939.4--1945.7),将所有殿堂厢房、乡贤祠、忠义厅腾空做剧场、教室和学生宿舍,教师租赁县城民居。当年从重庆去江安,坐长途班车要一天多,乘民生公司蒸汽轮船上水要两到三天,下水要一至两天。

把西方“话剧”全面、系统引进中国,结合国情纳入正规、专业施教,余上沅居功至伟。拥有盛名的戏剧教育家、话剧领军者、奠基人、被师生誉为“教父”的余上沅,依托国立戏剧学校,荟萃着一批怀揣初心,立志开创、发展、弘扬、光大“中国话剧”年轻的文学名家、戏剧英才任教,他们是曹禺、焦菊隐、应云卫、陈白尘、陈鲤庭、应尚能、沙梅、章泯、丁易、洪深、陈治策、张俊祥、黄佐临、杨村彬、金韵之、马彦祥、张定和、吴祖光、陈瘦竹、刘静沅,钢琴家、比利时人葛利华等等。

虽在战时,然而国立戏剧学校却名师云集,学子们专心致志,在紧张简陋的文庙房舍里,教学专业设置以具有中国特色的话剧为基础和核心,全面系统开展表演、导演、编剧、舞台技术教学及理论研究,同时还开办了音乐、舞蹈、电影制作等速成班。1940年6月,国立戏剧学校由中专升格为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大专),学校既把剧专当做基地培养人才,又把江安和陪都当作抗战救国的舞台。

2.凭物看戏全城拥趸



余上沅是吴祖光的姑父,也是他把吴祖光引上剧作家兼编导之路。吴祖光说姑父没走戏剧艺术家之路,走的是一条为国家民族培养戏剧栋梁、精英之才的艺术教育家之路,尽管后者比前者更具挑战性,也更加艰辛困难,可是责任使然姑父义无反顾。余上沅主持国立戏剧专科学校14年,其间有许多名利更高的机会,为了戏剧事业他意志坚定毫不心动。

余上沅率先垂范、亲自教学、导演示范、语言锤炼、角色站位、舞台布局、构思置景、积厚成势、著作等身。先后撰写了《国剧运动.序》《表演艺术大纲》《导演艺术大纲》《舞台设计提要》,翻译了美国戏剧大师乔治.贝克《戏戏技巧》等20余部专著。



让余上沅能彪炳史册的是,在致力“西方话剧中国化”的改革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结合教学和社会演出,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在江安、叙府、泸州、李庄等地,尤其是在重庆参与“雾季公演”,六年多时间,先后演出了不同题材、大小长短不一的中外剧目179个、累积七八百场次,绝大部分是奋力抗战、提振军民信心,揭露社会黑暗、展现人民志、奋斗、觉醒的剧作。



曹禺在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担任教务主任、创作讲习和剧本写作。江安三年,曹禺不仅写作完成了《北京人》《脱变》《正在想》,他还把巴金造访江安一拍即合,将《家》改编搬上舞台,让原汁原味的四川风情、四川方言展示在人们面前。




他说江安人民不仅是“剧专”的衣食父母,更是喜欢看剧、懂戏,热情挚着最忠实的观众,鉴別作品、及时回馈反应的最佳试验场。



江安县城就那么大点,男女老幼通通算上,常住人口莫过四五万人,“剧专”隔三差五便在文庙演出,人们那来那么多钱看戏。余上沅提出“凭物看戏”的变通高招,人们有钱买票故然好,若是没钱带梱韮菜、拔几个萝卜、抱两兜莲花白、砍几根甘蔗、灌一壶高梁酒、腋下夹几把蒲扇、提两双麻窝子草鞋、筲箕里装十几个鸡鸭旦、端几坨豆腐、送半边猪老壳……反正伙房和师生都用得上,不管东西多少皆可进场看戏。因此剧场里常见打着赤脚、挎着提篮、背着背篼、地上放着箩筐,嘴上衔着叶子烟杆的农民津津有味看戏。

余校长还特别交待门房,即使莫钱莫物(成都话没钱没物),只要喜欢看戏,也让进场看戏,“剧专”就是这样与江安水乳交融,是“先生”没得架子,是名角从不“摆谱”。江安的乡坤、名儒、地方、大户人家、街坊邻舍,逢年过节主动邀约杀猪宰羊、把糍粑月饼用“条盘”装着雇人抬着到剧校,感谢“剧专”给江安启迪民智、移风易俗,带来知识文化、祥和欢乐。



1942年6月,“剧专”第五届毕业生献演,由梁实秋翻译、焦菊隐导演英.威廉.沙士比亚《哈姆雷特》,这是《哈》剧在中国首演。




演出在文庙大成殿举行,人们奔走相告,“走去看中国人演洋人”,顿时小县城万人空巷,一下挤进5000多人,连演五场场场爆满。相邻泸州、叙府、李庄、纳溪、富顺的人也老远八远赶来看戏,一时轮船、栈房、饭庄、滑竿打拥堂。时任《人民日报》社社长、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著名书法家邵华泽瞻仰“剧专”、闻其辉煌成就后,欣然命笔恭敬写下“中国戏剧摇篮”留迹在文庙山墙上。



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江安时期,无愧"戏剧家的摇篮”和“戏剧的黄金年华”,一个名师只教几个最多十来个学生,凡是“剧专”学生都能接受最好教育。




项堃、赵锵、严恭、梅朵、翟希贤、翼淑平、张雁、陈怀恺、温锡莹、田广才等等那个不是响当当有“范″的影剧多栖名角。




全国剧协副主席刘厚生;拍《庐山恋》,放映场次创吉尼斯世界纪录的黄祖模;拍《骆驼祥子》的导演凌子风;著名作家、著作丰硕的四川省剧协主席李累;被誉为“东方卓别林”、谐剧开山人,成渝笑星沈伐、凌宗魁的老师王永梭;姜文、刘晓庆恩师,拍《芙蓉镇》《女兰五号》等的中国电影大师,



“剧专”毕业"掳走”江安中学校花徐大雯的谢晋等等,数不尽道不完“剧专”走出的精英和旗帜性人物的轶事趣闻。





3.雾季公演剧作丰硕



国民政府迁移重庆后,日本法西斯妄图摧毁中国军民的抗战意志,对战时“首都”实施了惨绝人寰的狂轰烂炸,尤其是″五三五四”“较场口隧道惨案”震憾了全球,愤怒的国人以不屈的意志、坚定的决心树立“精神堡垒”,向世界宣告“愈炸愈强”。



重庆每年10月至次年5月是雾季,日机无法实施大规模空袭,周恩来建言,曾任军委政治部三厅厅长、时任“文工委”主任的郭沫若策划,全国戏剧抗敌协会抓住时机,举办“雾季公演”,激励军民同仇敌忾提振抗战信心。



位于江安的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是全国戏剧抗敌协会的重要成员单位,许多在“剧专”任教的精英在全国戏剧抗敌协会担任理事等职。“雾季公演”是文化抗战的集结号、是大局,余上沅是全国戏剧抗敌协会副会长,他亲赴重庆与“雾季公演”组委会作事项对接,以其威望、人脉向演艺团体荐送“英才”,投入“戏剧救国”洪流。



满腔愤怒、怀揣责任、带着作品,国立戏剧专科学校籍参与1941至1945“雾季公演”的有,曹禺编导的《北京人》《家》、杨村彬编导的《清宫外史》、沈浮编导的《重庆24小时》《金玉满堂》、张俊祥编导的《安魂曲》、洪深编导的《包得行》、焦菊隐编导的《哈姆雷特》、陈白尘编导的《末婚夫妻》《大地回春》《升官图》、吴祖光



编导的《凤凰城》《牛郎织女》《风雪夜归人》等十多位作家编导、40余部反映历史、当代、敌占区的剧作。之前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教授马彦祥编导,万岁剧团排演的《国贼汪精卫》,于1941年4月5日,便在“抗建堂”揭幕式上献演并大获好评。



马彦祥请冯玉祥观看《国贼汪精卫》后,冯将军特意将他与汪的一段对话向外披露,汪问冯:大家都说抗战到底,这个“底”在何处?冯回答:日本无条件投降便是底。汪嘲弄冯:这简直就是一个“丘八”的狂妄与无知。最后谁无知?谁狂妄?国人无不崇敬冯将军的睿智与抗战必胜的坚定预判。



国立戏剧专科学校输出的这批杰出的优秀剧作家、编导和演职人员分别加盟各个演艺团体,成为“雾季公演”的骨干、支撑和柱石。他们与郭沫若创作的《屈原》《虎符》《棠棣之花》、茅盾的《清明前后》、夏衍的《芳草天涯》、阳翰生的《天国春秋》、欧阳予倩的《忠王李秀成》、老舍的《国家至上》、徐昌霖的《重庆屋檐下》、于伶的《长夜行》、宋之的的《雾重庆》等优秀剧作,史东山、贺孟斧、石凌鹤、应云卫等名导精心编导的作品交相辉映。



“雾季公演”的剧目,集中体现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自由与专制、爱国与卖国、屈辱与抗争……。当年山城民众以争诵郭沫若《屈原》剧中“雷电颂”,追随周恩来七看吴祖光《风雪夜归人》为时尚。



在重庆“雾季公演”的引领下,桂林、成都、昆明、新疆等地也掀起抗战话剧创作和演出高潮。仅重庆就有二三十个剧团担纲新剧排演,轮番在国泰、又新、一园、昇平、唯一、抗建堂、演武厅等剧场演出大型话剧150多台,观众拥跃、群情振奋、好评如潮。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