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网络
4月27日,贵州道真县一招商考察团队女子赤脚进入奥陶纪晶花池拍照,引发生态保护争议。该晶花池位于大磏镇水利工程意外发现的封闭洞穴内,当事人陈女士称系政府招商允许进入,已四次考察进入该洞穴。(4月28日《大河报》)
招商考察团女子赤脚进入奥陶纪晶花池拍照,从表面上看是由于“科学常识”“文明素质”缺失所致,实际上折射出基层治理中“发展焦虑”与“生态保护”的失衡。
当事人陈女士回应称:“是我本人站在上面拍照,我们是(道真县)招商引资的客商,我们是政府这边招商过去做开发前采的,我已经是第4次进去了。我们是从一个黑暗的一个通道口穿越到那一段,在没有抵达那一段之前,我们所有人是脱了鞋进去的。进入到洞穴里面,它都有一定的破坏程度所在。”
从上述言语可以看出,这位陈女士丝毫不觉得自己有什么错,反而觉得理所当然。在她看来,自己不是未经许可就闯进去的,而是当地政府为了招商引资,允许甚至邀请她进去考察的。她完全是“师出有名”。而且,这不是第一次,而是第四次进去。言外之意是,要是有问题,为啥第一次没提出来?既然已经多次被允许进去,还能有什么问题?
据新京报报道,道真县文旅局工作人员回应称,“她(陈女士)是道真县的招商对象,以前就有联系,她进洞确实是因为是招商需要,就是同意她进去的。”由此看来,陈女士并没有撒谎,她确实是在得到当地有关部门的同意后才进去的。而且,她不是进去游玩,而是为了招商需要。
中国地质学会洞穴专委会秘书长张远海称,人体油脂与指甲油将打破沉积物万年化学平衡,专业人士的基本原则是进入洞穴不踩水。专家的意见虽然是“专业”的,但如果相关的科学知识只有“专业人士”掌握,并没有从“象牙塔”走向大众,那么,普通民众又如何得知?既然没有掌握相关的知识,又何来保护意识?
对当地部门及招商团队来说,4.8亿年“地下水晶宫晶花池”是一块待开发的“处女地”,可以充分发掘其商业价值。而在地质学家心中,它是“不可复制的自然史书”。这是在认知上的一种撕裂。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本来可以兼顾,不存在“非此即彼”的割裂。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不能期待这一切会自然而然地发生。为了实现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目标,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比如,加大科普力度,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并且在此基础上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适度开发旅游资源,才能做到既算好“经济账”也算好“生态账”,实现可持续发展。(文/李蓬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