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中多次强调要“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特别是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时指出:“要坚持思政课建设和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把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起来,把德育工作做得更到位、更有效。”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思政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中学教育关系“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浪潮”对广大中学生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三全育人”和网络思政教育的目的都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两者之间存在紧密的内在关系。一方面,“三全育人”是开展网络思政教育的原则,为其提供理论框架与目标指引,解决了网络思政教育的育人主体、育人方法等重要问题。另一方面,网络思政教育是“三全育人”理念在数字化时代的重要载体和实践路径。网络思政教育利用互联网技术平台,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时间和空间限制,能够更好地实现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在“三全育人”理念与“数字化浪潮”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开展中学网络思政教育已成为亟待深入探究的重要课题。

目前,中学生网络思政教育工作已经取得了一些积极进展和突破。一方面,与传统思政教育相比,其教育渠道、形式更加多样化。网络思政教育突破了传统课堂的局限,通过网站、社交媒体、手机应用、小程序等多种渠道,以短视频、动画、VR/AR、直播等形式呈现内容,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另一方面,网络思政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互联网提供了海量信息资源和即时性传播优势,学生可通过网络平台获取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领域知识,拓宽了思政教育的广度和深度。但网络思政教育在具体实践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全员参与思政教育的理念尚未形成。虽然学校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但是家庭与社会也不应缺席。目前,学校—家庭—社会的联动不够充分,家校社三方在中学生网络思政教育的开展、监管、互动、资源共享等方面有待加强。其次,全程育人的链条衔接不够紧密。全程育人是从时间维度提出的育人要求。思政教育不应局限于学生发展的某一特定阶段,而是贯穿整个成长过程。从纵向上看,中学生网络思政教育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既要在小学启蒙教育的基础上深化,又要为大学践行价值观的实践活动筑牢理论根基。目前,小学、中学、大学三个阶段的课程架构、知识侧重、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全学段衔接有待加强。最后,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尚不完整。思政教育不仅存在于线下课堂教学与线上网络课程中,还存在于中学生学习、生活、实践的方方面面。从横向上看,课堂教育教学、校园文化浸润、社会实践育人、网络空间拓展、家校社协同联动等环节缺一不可。目前,网络空间拓展等部分环节比较薄弱,各科目与思政教育之间的协同效应发挥得也不够充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为将“三全育人”理念贯穿中学生思政教育始终,让数字技术为思政教育赋能,可从强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增加网络思政教育内容多样性、建立家校社联动教育机制、创新网络思政教育的方法等方面进一步探索。

一、强化学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网络思政教育的成效与学校教育工作者密切相关。因此,必须打造一支稳定且高素质的网络思政教育工作队伍。同时,应进一步完善网络思政教育工作队伍的选拔、培养与管理机制,强化网络思政教育意识,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通过实行全员参与、互联互动的系统管理模式与运行方式,从体制、机制和思想层面全面强化网络思政教育工作。

二、增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多样性

为增强网络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应充分结合中学生的兴趣与需求,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网络热点、流行文化以及学生关注的话题有机融合,使教育内容更加生动、有趣且贴近学生生活,从而提升其吸引力和感染力。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一是丰富教育话语体系。积极创新表达方式,制作与网络流行语相关的正能量短视频,以学生熟悉且喜爱的语言风格和呈现方式传递正确的价值观,拉近教育内容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思想政治教育更具亲和力和时代感。二是突出思想性和教育性。在内容创作过程中,始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确保传播内容积极向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注重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通过生动有趣的形式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让教育内容既有深度又有温度。三是满足个性化需求。借助大数据技术,精准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兴趣偏好,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内容推荐。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推送适合的学习资源,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进一步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真正实现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所收获、有所成长。四是做好全学段思政教育内容的衔接过渡。根据中学生的特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阶梯化教育目标,同时构建“主题贯通、螺旋上升”的内容体系。

三、建立家校社联动教育机制

建立网络思政教育的家校社联动教育机制,需精准定位三方各自的角色与责任。首先,学校是网络思政教育的主导者与协调者,负责统筹规划网络思政教育内容,搭建家校社沟通平台,提供技术支持和教师培训。其次,家庭是网络思政教育的参与者与延伸者,配合学校落实教育目标,监督学生网络行为,营造家庭德育氛围。最后,社会是网络思政教育的支持者与拓展者,负责提供教育资源、实践平台和技术支持,协助学校开展网络思政活动。家校社联动机制的核心在于目标共融、平台共建、资源共享、责任共担。通过技术赋能实现数据互通,通过制度设计保障长效运行,最终形成“家庭夯基础、学校抓主线、社会拓外延”的网络思政教育生态。

四、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为提升网络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应立足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经验,结合网络环境特点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开辟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教育新渠道。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立足传统,推陈出新。充分运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熟方法,结合网络环境的特点进行创新,打造更具时代感和吸引力的教育内容。通过生动鲜活的案例、贴近学生生活的表达方式,让思想政治教育更接地气、更富感染力。二是创新教育形式,增强互动性。将培养学生政治意识、责任意识与塑造人文精神有机结合,利用新型互动平台(如学生参与率较高的社交媒体、在线社区等)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话题讨论、互动问答、创意短视频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舆论环境,唱响网络主旋律。三是构建协同育人体系。在守好课程育人“责任田”的基础上,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频共振,形成协同育人效应。通过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深度融合,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主动推进网络思政教育的创新与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新时代教育工作的关键领域,更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时代使命。深入研究其有效实施途径与运行机制,探索贴近学生、贴近实际的教育方式,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数字化时代履行职责、实现育人的根本要求。(作者:北京教育学院附属中学牛玉红)

作者:牛玉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