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浩然
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通知》,强调开门教育要注重群众参与,接受群众监督。开门教育是密切党群关系、破除形式主义的重要法宝,实际操作中,要避免门虽开而心未敞、事虽晒却改未实,切实以真开门、真整改、真问效的机制汇聚起徙木立信的强大合力。
开门教育的前提是真开门。当下,有的地方设立意见箱、开通举报热线,却对群众呼声选择性过滤,甚至将某些问题束之高阁,群众听不到“门内声”,干部迈不出“门槛外”。要注重疏通民意收集渠道,探索运用直播问政、数据分析等方法,将群众的“金点子”变为作风转变的“金钥匙”。广大干部更要深入基层,躬行求知,扎实改进调查研究,沉到困难和矛盾集中、群众意见多的地方,运用驻点接访、民情恳谈、现场听证等形式,在重点项目实地、拆迁安置现场、信访举报一线听真话、察实情。
开门教育要让群众看得见整改成效、摸得着身边实惠,才能直抵人心,赢得民心。要压紧压实整改责任,将各类问题细化分解,点名到单位,具体到个人,动态调度、销号处理。要强化整改问效,将满意与否的“表决器”交到群众手中,邀请两代表一委员、群众代表对整改成效集中评议,做到问题解决不彻底不松劲、群众不认可不放手。
开门教育要常开门开好门,构建起群众参与不断线、监督不缺位、整改不停歇的长效机制。持续畅通群众反馈问题的渠道,设立群众接待日、热线“直通车”等,创新“码上监督”等数字化手段,实现问题反映“一键直达”。将群众监督嵌入开门教育全过程,邀请群众代表参加观摩交流、工作调度、案例剖析会等活动,让干部的作风表现时刻置于“聚光灯”下。将整改融入日常、抓在经常,坚持“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通过定期自查、群众反馈、专项督查等多种渠道发现问题、即知即改,对反复出现的共性问题、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以制度形式固化整改成果,充分发挥好制度管根本、管全局、管长远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