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个视频,让我见识到了“小孩哥”的高境界。

一位妈妈讲述,自己和儿子在共同做一个资助贫困学生的项目。

妈妈选择资助对象时,一直是以“学习好”作为优先选项。儿子知道后却提出不同意见,他认为“品德好”才是最重要的。

妈妈不解,询问儿子的看法,没想到却被孩子上了一课。

儿子说:资助不该带有功利性,要选择真正值得帮助的人。学习不好的孩子也应该有同样有机会享受优待,不然他们会更加自卑。

孩子的一番话打动了妈妈,她立刻联系老师,按照儿子的想法增加一个资助对象。



网友们纷纷感叹:男孩三观正、格局大,未来可期。

隔着屏幕,我都忍不住为男孩鼓掌。

他能站在更高的角度能看清“资助”这件事的本质,体察到不同孩子的心理状态,这正是一个有格局思维的人不可或缺的能力。

亚里士多德说过:一个人的格局越宽广,他的人生也就越精彩。

格局大的孩子,眼光长远,懂得轻重取舍,不受困于一时得失,能够积极、坚定地追寻目标。

培养孩子的格局,这个问题看似抽象,其实方法就藏在父母的日常养育中。



养眼:

言传身教,树立孩子的成长标杆

近日,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博士生庞众望的讲话,登上了热搜。

谈及国外对中国的“科技封锁”和“关税问题”,他认为中国如今到了关键时期,自己肩负着以科研报效国家、打破科技封锁的使命,这一代应解决国家难题,为下一代创造更好条件。



这番大格局、有担当的发言,令人肃然起敬。

谁能想到,这个年轻才俊,遭遇的却是“天崩开局”。

家里有瘫痪的妈妈、患有精神分裂症的爸爸,自己还在6岁时被查出先天性心脏病。

他却最终以744分的高分考上清华大学。

接受央视《面对面》的采访,他提到,妈妈对自己的影响非常大。

妈妈因先天性双腿疾病被截肢,被医生定论只能活到20岁。她却始终保持乐观,坚信自己的寿命能翻倍,她做到了。

她没有读过书,却一直坚持让儿子读书,期望儿子成才,给国家做贡献。

为了给儿子凑钱治疗心脏病,妈妈坐着轮椅挨家挨户去借,然后一家人通过做手工和收废品,一点点还清欠款。

妈妈影响了庞众望,让他不负众望,人生之路越走越好。

科学家研究发现,人的体内有一种被称为“镜像神经元”的神经细胞,它的作用是通过模仿来形成认知、获取知识和技能。

儿童时期的镜像神经元细胞尤为活跃,而儿童最直接的模仿对象就是父母。

父母的一言一行,犹如一本没有文字的教科书,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最好的教育,是父母做好自己。

1. 待人友善,不斤斤计较

当你点了一份外卖,发现送来的食物只有半份,你会怎么做?

一位网友说,她的妈妈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因为送餐的是一名新骑手,在半路摔了一跤,把餐盒弄洒了。骑手在门口连连道歉,并提出要承担餐费。

妈妈没有计较这件事,反而安慰他,骑车要小心。

网友说那件事对她的影响很大,也是从那时起,她学会了善待别人。

面对别人的错误对自己造成了影响,有人选择责怪,有人选择体谅。

父母不同的做法,决定了未来孩子为人处事是宽容大度,还是心胸狭窄。

2. 教育理念坚定,不盲目跟风

据调查,不少父母都存在“朋友圈焦虑症”,今天看同事的孩子在学编程,明天看朋友孩子参加钢琴比赛……看来看去,把自己搞得越来越迷茫。

其实,盲目跟风并不可取。

一来是孩子压力太大,二来是父母也会被焦虑裹挟。

在孩子教育这件事上,父母始终是主导。

父母对一件事情坚持和坚定,也会在无形中把“做事就要做足、做好”的理念植根于孩子内心,不断挖掘自己的潜能,越做越好。

3. 眼光长远,不贪图即时利益

网红钟美美,曾有公司开出每年100万的签约条件,他有些心动,却被妈妈臭骂:“给你这么点钱,你就被迷惑住了?一旦签了约,有些不想做的事,也不得不去做了。”

在妈妈的眼中,儿子只是一个喜欢表演的孩子,不是家里赚钱的工具。

对于儿子参加的活动,妈妈也始终以“正能量、对孩子有益处、时间合适”为原则为儿子把关。

如今,钟美美一边保证学业,一边拍摄自己喜欢的视频,完美的平衡着两者之间关系,为今后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积蓄更多的力量。

孩子是照着父母的样子长大的,父母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思想方式、对待世界的态度去感染孩子。





养手:

丰富实践,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你能想象吗?一个12岁的孩子能独自烹制一桌子的菜肴,而且味道还不错。

玉林博白的男孩旺仔,7岁用菜刀切菜,8岁动手在厨房砍鸡,9岁就能在厨房给妈妈帮厨、研究做菜。

在这个过程中,妈妈没有以担心安全或影响学习加以阻拦,而是鼓励和指导。

后来旺仔厨艺日益精进,如今无论是糖醋排骨、香辣蟹,或是猪肘子,都能信手拈来。

妈妈说,让孩子进厨房,不仅提高了他的动手能力,就连性格也变得更有耐心和责任心了。

劳动带给孩子的影响,远超过我们的想象。

历时76年的哈佛大学格兰特研究发现,那些爱做家务的孩子,成年之后的就业率为不做家务孩子的15倍,犯罪率为不做家务孩子的1/10,爱干家务的孩子,离婚率低,心理疾病患病率也低。

在参与家务的过程中,孩子的基本能力得到锻炼,还能够激发出的责任感。这种“主人翁”意识,也将为孩子将来的生活和事业带来极大的帮助。

这一点,父母可以从根据年龄,分阶段培养:

  • 第一阶段启蒙期(3-6岁):从“玩”家务开始

这个年龄的孩子最喜欢玩游戏,我们可以把家务变游戏,比如“玩具回家大赛”、“袜子配对游戏”、“给植物浇水游戏”。

当孩子做到了要夸张表扬:“哇!你把积木收得这么整齐,太棒了!”,别在意孩子做得不够好,重点是培养兴趣!

  • 第二阶段成长期(7-12岁):建立责任意识

随着孩子长大,家务也要升级。父母可以给孩子固定1-2项专属任务:如每天喂宠物、轮流刷碗、每周整理书桌。

这时父母要注意,哪怕孩子碗洗得不够干净,也要先肯定再指导。目的是要让孩子明白,做家务是每个家庭成员的责任。

  • 第三阶段独立期(13岁以上):培养生活能力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父母着重培养他的生活技能,比如做简单的饭菜、洗衣服、规划大扫除分工、制定超市购物清单等。

重要点是让孩子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在增强能力的同时,体会到自身价值。





养脑:

多元引导,提高孩子的思辨力

心理咨询师陈少杰讲过一个初中女孩的故事。

体育课快下课时,老师宣布解散,女孩便和几个同学离开了操场。

没想到,老师再一次要求集合,而她们因为没能及时回来,被要求写检讨书。

其他孩子都觉得自己的利益受到了损害,不服气。女孩却要想办法弄清楚原因,打听后得知,当天有校领导突击检查上课情况,这才有了老师的额外“加餐”。

于是第二天递给老师两份材料,一份是老师要求的检讨书,另一份是说明书,其中解释了她提前离开课堂的原因,不卑不亢地为自己辩护。

老师看完她的材料,竖起了大拇指。

她能够跳出“受害者”思维,去探究这件事更深层次的原因,进而选择合适对策。既解决问题,又不让自己受委屈,这背后就是思辨力。

英国认知心理学家基思·奥特利提出一种“七副眼镜思辨法”,父母可以从这七个方面引导孩子,让对生活中遇到的事或社会事件进行深度思考。

1. 真假眼镜

如今的时代虚假信息层出不穷,我们要让孩子养成“质疑”的习惯,可以通过和孩子一起讨论网络新闻、玩真假故事的游戏,让孩子通过“破案”,辨析真伪。

2. 得失眼镜

孩子想事情往往片面,他们很多时候并不知道“得与失”之间的关系,比如当孩子提出要养猫时,我们可以问:养猫我们会得到什么好处,同时我们需要有哪些额外的付出。

3. 大小眼镜

当孩子在课上和同学打闹被老师批评,回家后很生气,他一定是只看自己被批评。我们可以教孩子把眼光放大,从其他同学、老师、班级的角度去看待这件事,会看到更多被忽略的信息。



4. 正反眼镜

我们习惯于从正面角度去思考,比如《愚公移山》,会赞扬愚公的移山精神,不妨让孩子反向思考:愚公做法有什么欠妥之处。他可能会想到,愚公可以从大山里搬出去、可以挖一个山洞,同样能解决问题。

5. 主次眼镜

看过一个新闻,武汉一所中学举行升旗仪式后,一个学生晕倒在地,看到的同学却因为老师正在接受记者采访,而没有一个站出来报告。

我们可以和孩子聊,这件事的主要问题是抢救同学,次要问题是打断老师的采访。做事要先解决主要问题,才是正确的做法。

6. 长短眼镜

当孩子染上了游戏瘾,要考试了还抱着手机不放;当孩子认为考大学,不如当网络主播、外卖小哥赚钱多,我们可以客观地和孩子分析,这样做短期看有哪些好处,5年、10年、20年后又会怎么样。

7. 前后眼镜:

以《狼来了》这个故事为例,向前看,原因是小男孩一再说谎,可能是父母没有管教过他。向后看,预计小男孩通过这件事会意识到说谎的严重性,羊都被吃回家会被父母教训。通过推测故事发生的原因和趋势,锻炼孩子的推理能力。

父母经常带着孩子这样看待问题,孩子便会形成自己的思考方式,越来越理性和成熟。





养心:

逆境教育,锤炼孩子的抗挫力

余姚一名小学生从一年级到三年级都是班长,四年级时由于学习成绩下降,竞选班长意外落选。

孩子无法接受这个结果,刚开始是绝食、拒不上学,后来竟然严重到需要心理医生介入疏导。最后孩子接受了一年心理治疗,又转学到其他学校,才能正常上学。

这样的新闻并不是个例:

五年级的小学生缪可馨因为老师的评语,翻越四层栏杆坠楼身亡;

14岁湖北男孩强强与同学在学校发生冲突,一路哭着跑回家,再也不肯去学校;

我们不禁为孩子的未来捏把汗,眼前的磕磕绊绊就让孩子崩溃,他们又该如何去面对未来可能会遭遇的求职碰壁、职场受挫呢?

巴顿将军曾说过,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志,不是看他登到顶峰的高度,而是看他跌到谷底的反弹力,也就是抗挫力。

有远见的父母,不会一味地教孩子如何追求赢,而是让孩子坦然面对失败,把挫折看作是改变和进步的契机。这样他们才不会被一次失败击败,而是能绝地反击,越做越好。

要想改变孩子面对挫折时的心态、强化逆商。父母可以借鉴美国教育大师保罗·斯托茨提出LEAD工具:

首先是Listen,倾听。

当孩子遭遇挫折时,一定会产生负面情绪,这时他们最需要的是父母的倾听和接纳。

父母去倾听他们的痛苦,去感受孩子的心情,让孩子把沮丧、愤怒、或者是无助的情感都表露出来。



其次是Explore,探究。

引导孩子去探究自己对结果的担当,明确应该对哪些部分担起责任以及不应该对哪些部分担责。比如和同学发生矛盾,原因一定是多方面的,从中找到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

这个过程是为了让孩子能够重新拥有掌控感,为后续的行动提供力量。

接着是Analyze,分析。

孩子逆商低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对结果的恐惧,帮助孩子分析哪些是事实存在的合理担忧,哪些是自己想象的过度放大。

卸掉多余的压力,才会让孩子看清真正造成的后果,为下一步如何扭转局面提供有效信息。

最后一步是Do,行动。

基于前三个步骤的洞察,鼓励孩子采取实际行动去克服逆境,真正解决问题。可以通过制定计划、逐步执行的方式采取行动。以获得对成功的掌控感。

比如,如果判定自己的说话方式有问题,便可以找出说话中的“违禁词”,通过记观察日记,督促自己不说,逐步改掉问题。

只要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有一次成功“逆袭”,他就会感受到自己的力量感。当正向反馈越来越多,孩子也就不再畏惧失败和冲突了。

育儿专家黄静洁曾说,父母要用大格局育人,而不是小视角养儿。

父母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孩子的为人处世的方式;

鼓励孩子动手做事,让孩子在劳动中建立责任感;

刻意训练孩子的思维方式,让孩子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重视孩子的挫折教育,锤炼孩子不畏失败的“大心脏”。

帮助孩子打造这些珍贵的软实力,扩充孩子的格局,孩子的未来会看得更高,走得更远、活得很精彩。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