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4月28日讯(编辑 胡家荣)港股市场正迎来历史性资金潮涌。中金公司最新研究显示,自今年以来,南向累计流入6,041亿港元,日均流入(82.8亿港元)已是去年全年的近2.5倍(2024年全年流入8078.7亿港元,日均34.7亿港元)。
不过中金公司指出,若维持当前速度,今年总量可能要接近两万亿港元,可能并不现实。
该券商预计机构端可量化资金增量约在2000-3000亿港元区间,全年预计实现8000-10000亿港元规模。
在结构性资金图谱中,公募与险资构成核心支柱。截至一季度末,主动偏股型基金港股配置比例已攀升至30.8%的历史峰值。中金测算显示,假设配置比例提升至35%-40%(距监管上限尚有10-15个百分点空间),基于当前1.5万亿元的基金规模,将释放750-1500亿港元弹药。险资端,若权益配置比例提升至15%且港股占比增至20%,叠加年度新增保费,有望贡献1500-2000亿港元活水。
值得关注的是,ETF通道正成为散户入市新利器。3月港股ETF净申购额达234亿元,4月更录得近350亿元资金涌入,创下单月历史纪录。但中金警示,此类资金具有显著顺周期特征,2015年股灾期间南向资金单月回撤超500亿港元的教训犹在,情绪驱动型资金的不可预测性为市场平添变数。
定价权博弈暗流涌动。尽管南向资金在部分权重股已掌握边际话语权,但面对做空机制与港股特有的闪电配售机制(3月配售规模达970亿港元创历史新高),绝对定价权仍遥不可及。中金特别指出,当市场过度渲染资金定价权叙事时,往往预示情绪面已进入非理性区间。
关税阴云下的多空天平正在重构。基准情景下,中金认为恒指20500点已充分反映类似2018年的极端悲观预期;积极情景中,若政策对冲见效,指数有望收复23000-24000点失地;而悲观情境下,若145%关税维持叠加财政刺激不及预期,盈利增速或滑向-7%,对应指数中枢下移至18000-19000点。
中金建议,操作策略方面呈现显著分化特征:对于已完成调仓至防御性板块的投资者,当前点位已具备分批建仓价值;而高仓位投资者需预留安全边际应对盈利下修风险。
行业配置遵循三大主线:具备自主可控叙事的互联网科技龙头,可与高股息资产形成攻守平衡;政策敏感型的内需复苏板块,关注特别国债等财政工具释放信号;出口敞口较大的家电、电子设备等板块,需密切跟踪6月关税复审窗口期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