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关品方

婴儿潮(1945—1965年出生)的朋友们,今年已60到80岁,由于人生历练丰富,对国际形势有相应的深度观察。今天世情倥偬,乱象毕呈,好像第三次世界大战快要打起来了,其实不一定。笔者个人认为,自从奥巴马2008年改变全球战略决定重返亚太以来,中央从那时已经开始以大国定力部署应对策略。

笔者从2006年起到内地在大学授课,经济学离不开政治学,政经同源,留意到2010年有时任《环球财经》副社长的彭晓光发表题为《走向质变的中美关系》的文章,认为10至15 年后(即2020至2025年)的中美关系必将走向质变。笔者当年印象深刻,现在回顾起来,他的判断基本正确,很有预见性。今天笔者再向前看,预测20年后(2045年)的中美关系。

笔者认为,20年后中国必将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心,国际关系方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将深入人心。全世界或会迈向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年代。这个年代的到来,是建设在一个假设之上,就是包括军事实力在内的中国综合实力一定要凌驾而前,莫之与竞,全球第一。在中国的主导下需要一个有效的国际机制,遏止无限制的军备竞赛。如何达成?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得清楚。本文从彭晓光15年前的观点出发,聚焦讨论当前的中美对抗问题。



中美关系走向质变,是基于现时全球只有中国存在经济总规模有超过美国的可能(虽然现时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且综合国力仍然弱于美国)。

中国是独立的政治军事大国。人类社会有史以来,锁定“霸权头号挑战者”是所有霸权国家的本能,美国也不例外。美国现时锁定的对象,只是有机会赶超自己的中国。

2008年中国被锁定以来,标志着中美关系必然走向质变。当年的中国对此感到陌生,是因为从1840年起,中国从未被西方霸权锁定为头号挑战者。2018年之前,美国还自信地认为,中国经济再有潜力,总规模超过自己还是遥不可及的,误以为中国在价值观和发展模式上会“皈依”美国(所以有所谓历史终结论)。即使到今天,美国仍严重缺乏心理准备。

对中国而言,估计当年主观上也没有想到这么快就有可能在经济总规模上超过美国。中国正面临复杂的发展任务、军事实力还有待加强,却这么快就被美国锁定为“世界霸权”的“头号挑战者”,当年可谓严重缺乏心理准备。

如今,我们一定要承认中美关系已发生质变,必须抛弃主观的一厢情愿,冷静理性地面对残酷的国际关系现实。

现在看得一清二楚,美国捍卫自己绝对霸权的信念是极为坚定顽固的,除非中国放弃自己神圣的和平发展权利,美国对中国的锁定是不可避免的。

于是西方有修昔底德陷阱论,认为冒起中的国家一旦被头号大国锁定为“霸权头号挑战者”之后,战争一定难以避免。

今天,中美关系已经质变,因为美国主动挑起中美博弈,并以MAGA作为口号,在意识形态(传媒)、货币金融(经济)及地缘政治(军事)三大领域对中国进行越来越敌视的一系列动作。在亚洲挑动日本、韩国和菲律宾反对中国,千方百计阻挠中国完成台湾统一,都是在这个背景下的操作。

笔者同意彭晓光的观点 : 中美关系的质变并不是世界末日,认为这场博弈必将导致中美全面冲突和爆发战争的观点是机械宿命论。

美国捍卫世界霸权的战略是谨慎和保守的,因为任何重大的战略失误都可能导致两败俱伤,要问是否值得。估计他们要充分掂量。我们不可过高估计美国的力量,也不可过低估计美国破坏力量的危险性。早在2010年,极端现实主义的战略大师基辛格从美国的国家利益出发已公开警告 : “美中两国必须防止双边关系重蹈上世纪英德关系的覆辙”。13年来他一直坚持这个观点。斯人于2023年11月以100岁的高寿逝世。基辛格的“遗训”,相信当前的美国领导层不会轻易忘记。

毛主席从捍卫国家民族利益的角度出发,早已公开警告 : “中国人民是吓不倒、压不垮、惹不得的,惹翻了,是不好办的”。新中国之所以成为同美国霸权博弈迄今为止唯一不折不挠、永不言败的大国,是因为中国坚持革命的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成功战略(1950年抗美援朝、1972年尼克松访华),继承和发展出一套成功的博弈战略战术。

75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充分反映中华民族有足够的精神、智慧和物质力量,迎接压力巨大、考验空前的、由美国挑起的中美全球博弈,并最终能够在均衡稳定的基础上,重塑世界秩序。



上世纪两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锁定苏联为“头号挑战者”。1992年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美国一度睥睨天下,消化拥有庞大核武库的俄罗斯乌克兰,对抗来自日本的经济竞争,阻止统一后的德国在欧洲坐大,但不忘锁定中国为潜在的“霸权头号挑战者”。

美国的厉害一手是组建全球包围网,定义所谓盟友,拉帮结派。另一手是寻找战场和代理人,把“隔岸观火”的特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2022年乌克兰成为战场,乌克兰军队做美军的代理在前线牺牲,就是最新的典型案例。中美抗衡,一旦冷战转化为热战,日本、韩国、菲律宾或将先于美国成为战争的参与者、为美军在前线拼命,美国在后面拱火递刀。

历史上,法德苏日都曾先后被英美联手干掉 : 那是因为他们犯下战略自杀错误。别的不说,上世纪日本先后两次对美国军事(1945)和经济(1985)的挑战都以失败告终。现时日本领土被美军驻絷已80年还摆脱不了;日本不是一个具有完整主权的国家。

今天,我们如果仍然不愿承认中美关系早已质变、而对美国捍卫绝对霸权信念的坚定性、顽固性和敏感性缺乏认知,那就真是糊涂透顶。我们不可以堕入以下的误区。

第一,不要误以为即使中国经济规模超过美国,综合国力同美国仍有很大差距,美国因此就不会锁定中国为主要敌人。美国为了捍卫霸权,因为要分散军事力量全球部署,所以中国综合国力虽然弱于自己,但在经济和军事领域正迅速赶超,那就具备了“头号挑战者”的要件。如果放任让中国的综合国力超过自己成为事实,那就不再是挑战的问题,而是地位转换的问题。

第二,不要误以为中国坚持和平发展,不与美国为敌、永不称霸,美国就因此不会锁定中国。中国改革开放早期,采取韬光养晦的政策,确实让美国锁定中国显得犹豫、难以凝聚国内共识。2008年以来,影响美国决定的根本点还是基于国力对比变动的趋势,因为中国迅速崛起势不可挡,在美国眼中,这就犯忌。从1992到2008,美国正是因为没有清醒认识到要锁定中国,只把注意力集中到俄国、阿富汗和伊拉克,遂被中国乘时而兴。近年美国的战略研究在这方面已有反省,认为可能当年犯下了难以挽回的致命战略错误。

第三,不要误以为中美有紧密的政治经济合作关系,又共同面对众多全球性挑战,美国就不会因此锁定中国。美国作为霸权国家,当然对具体合作利益和解决国际问题高度关注,但捍卫霸权的本能决定了其更关注的是中国同自己的力量对比。中美关系的复杂性在于,虽然美国是双边关系设定议题的主动一方,但和平发展的中国却是改变双方力量对比的主动一方。对此,早前美国可能缺乏敏感度,但美国霸权经验丰富,不失时机地把矛头针对中国,甚至有点懊悔,认为反应已晚。

第四,不要误以为价值观和发展模式上“皈依”美国,就可以阻止美国对中国的锁定。如此肤浅的观点,现在除了极少数“自由派”和“骑墙派”之外,大多数中国人都已洞悉世情,不屑一顾。现在还有少数人贩卖“西方的民主国家之间不相互打仗”的谬论。历史上欧洲战争的惨烈程度匪夷所思,不忍卒睹。过去80年欧洲有相对的和平环境,是因为北约有共同敌人。二战后,西方内部没有发生激烈的冲突战争,核武器阻吓和反对俄罗斯是两项重要原因;美国确立了在西方世界的绝对霸权才是硬核原因,发达国家都成了美国的“盟友”。美国战略大师布热津斯基认为,这些盟友无非是美国的“仆从”和“附庸”而已,现阶段彼此之间何必打仗?真是赤裸裸,不需要掩饰。我们看美日关系就知道。



话说回来,现在时移世易,由于特朗普对美国的传统盟友也霸凌施压,个别欧洲国家已有离心。 近期的对等关税战,最明显的就是加拿大和英国,还有法国和德国,对美国十分不满。

展望将来,博弈后的中美关系能否恢复平衡和重建,将主要建基于以下因素:一是中国要能够成功顶住美国在贸易、科技、人才、外交、关税、意识形态、传媒、话语权、货币、金融等领域的进攻;二是由于俄罗斯和欧盟因为地缘优势可以“隔岸观火”看中美抗衡,美国图谋升级中美博弈将受到极大制约,不敢同中国走上全面军事经济对抗之路,中国加强和俄罗斯及欧盟的关系,可以有效抗击美国的挑战;三是由于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通过G20,RCEP,BRICS,上合组织,东盟10+1,全球南方等广交朋友,足以有效抗衡美国,让美国难以推动日韩菲等国家听命于美国而胆敢与中国全面对抗。随着中美两国综合国力的日益接近,中美关系在未来20年内将迎来一个拐点。

待美国认识到继续升级和中国的博弈将极大损害而不是加强美国的世界地位时,中美关系才有可能在相对均衡稳定的基础上得以重建。对这样的前景,笔者目前抱谨慎乐观的期待。关键是及早解决台湾问题,以数字人民币打破美元本位制,以创新科技引领未来产业(包括登陆月球和深空探索),以及在军事实力上取得重大突破、足以压服美军,不战而屈人之兵。让实力说话,是对付恶人唯一有效的方法。展望2045,寄希望于中国的00后新生力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