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美援朝的历史长河中,有一场战役因一个叛徒的出现而变得格外惨烈,那就是白马山战役。而这个叛徒,便是谷中蛟。他的叛变,不仅让志愿军的作战计划全盘皆输,更导致了 6700 名志愿军战士的伤亡,成为了抗美援朝战争中最令人唾弃的存在。

那么,谷中蛟究竟为何叛变?他的叛变又给战役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最终,他又落得了怎样的下场?让我们一同揭这段尘封的历史。



一、战前局势:志在必得的志愿军

1952 年,抗美援朝战争进入了关键阶段。在铁原西北 10 公里的药山洞地区,有一座白马山,它由西北走向东南,长约 3 公里,由一群以 394.8 高地为主的山岭组成,主要高地是 394.8 高地和 281.2 高地。

这座山的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对于联合国军来说,白马山是他们重要的防御据点,如果丢失,美第 9 军就只能撤到驿川谷以南的另一个高地上,而且将无法利用这片地区的交通网。

相反,中朝军队若能拿下白马山,进攻和侦察活动就能更进一步地向联合国军防御纵深渗透和发展。

此前,联合国军从第 42 军手中重新夺回白马山阵地后,便在此构筑了坚固的工事、坑道和钢筋混凝土地堡群,埋设地雷、设置障碍,拉起了一道道铁丝网,再加之美军飞机、坦克和后方的强大炮火支援,使第 42 军在反击时吃了大亏,付出伤亡 423 人的代价,仅歼敌 30 余人,韩军因此自诩白马山是 “钢铁阵地”。

然而,志愿军总部并没有放弃对白马山的争夺。此时,38 军和 42 军换防,负责夺取白马山的任务落到了 38 军肩上。38 军素以打硬仗、恶仗著称,有着 “万岁军” 的荣誉称号。

它不仅是四野的三大主力之一,其老底子还是彭德怀平江起义的三军团的一部,是一支富有光荣传统的部队。并且,38 军刚刚更换了苏式装备,战斗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新任 38 军军长江拥辉更是一位德才兼备、军政兼优的指挥员,他在 1950 年 11 月到 12 月的第二次战役时,作为 38 军副军长,与军长梁兴初等首长一起,领导了该军的作战行动,立下赫赫战功。

1952 年 9 月,志愿军总部下达命令,“为配合支援部队换防前的作战,及粉碎敌人可能发起的局部进攻,与提高部队的作战经验,决定第 38 军向 394.8、281.2 两高地据守之敌进行战术性反击,并在反击中杀伤敌人 5000 人以上,而后争取占领并巩固之”。

这对于刚接任军长的江拥辉来说,是一场至关重要的战役,38 军上下也都十分重视,准备得极为充分。

参战部队第 114 师提前 6 周就开始进行战前练兵,担任突击 394.8 高地的第 340 团和突击 281.2 高地的第 339 团的官兵们更是憋足了劲儿。为了达到奇袭的效果,他们专门针对潜伏进行训练,专找有青蛙叫的地方训练,要求队伍经过时,蛙叫声不能停止,否则不合格。

经过反复训练,整个队伍都练成了无影无形、无迹无踪的 “隐身人”。全师上下还演练了苏式新装备及通讯联络、步炮协同等战斗组织与战术动作,并用一个多月时间储备了大量物资。

同时,加强了炮兵和坦克,参战的各种口径火炮达 182 门,坦克 17 辆,还有 59 门高炮和 122 挺高射机枪担任对空作战,除了飞机,几乎所有装备都已准备就绪。炮兵诸元调整好了,坦克也进入了出发阵地,只等一声令下,便向白马山发起进攻。



二、叛徒出现:谷中蛟的叛逃

就在志愿军万事俱备之时,意外发生了。10 月 2 日,第 340 团第 7 连文化教员谷中蛟投敌了。谷中蛟于 1949 年参加共产党,当时解放战争已接近尾声,他没怎么经历过战争。

因其有文化,部队领导派遣他去南方中央军事政治训练学校学习,半年后成为文化教员。抗美援朝开始后,他跟随部队前往朝鲜。

在之前的汉江狙击战中,谷中蛟目睹了战争的残酷。这场战役打得极为艰难,中国军队损失惨重,谷中蛟所在的队伍 192 人,战役结束后就剩十几个人。也正是这场战役,让谷中蛟对战争产生了深深的恐惧。

当得知自己所在的部队即将参加攻打白马山的战斗,而且自己还被批准加入突击队时,谷中蛟彻底慌了。他原本以为自己文化教员的身份不会上战场,可现实却让他陷入了绝境。



突击队的任务危险重重,几乎是有去无回,谷中蛟害怕自己死在战场上,于是在巨大的恐惧面前,他选择了背叛。他乘着干部们往来查看道路之机,从前沿阵地悄悄地跑到了韩第 9 师的阵地上。

谷中蛟作为突击部队的干部,虽然职位不高,但对志愿军的作战计划还是有一定了解的。他的叛逃,犹如一颗重磅炸弹,让整个战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江拥辉军长得知这一消息后,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不打,部队准备了这么久,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实在可惜;打,要么乘这个叛徒刚跑过去,敌人尚处于真伪未辨之时或虽辨明了真伪、掌握了情况还来不及调整部署之际,提前进行反击,打他个措手不及;要么就干脆再等他个十天半月或个把月不打,等敌人松懈麻痹下来再打他个猝不及防。

就在江拥辉军长思量之际,志司的作战命令也来了,命令明确规定:第二阶段反击作战统一于 6 日开始。这意味着提前和推迟都不符合全线统一反击部署了,江拥辉军长只剩下打与不打两种选择。

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江拥辉军长最终下定决心,即使面对叛徒泄密的不利局面,也要强攻白马山,他坚信 38 军能够啃下这块硬骨头。



三、韩军应对:全面调整防御部署

韩军担负白马山防御任务的师长金钟五,在得知谷中蛟叛逃告密后,立即做出了一系列反应。当时,韩军第 9 师正在举行全师运动会,金钟五闻知消息后,当即命令转入战斗准备状态,并迅速对白马山防守做了相应调整。

在火力方面,他调集了大量炮兵,增强火力支援。除了师属第 30 炮兵营和第 9 重迫击炮连外,韩 9 师还得到了韩军炮兵第 50 营、第 51 营、第 52 营和美炮兵第 49 营、第 213 营、第 955 营等 9 个炮兵营和两个坦克连 44 辆坦克的支援,美坦克第 73 营主力也从铁原向白马山驰援。

师属炮兵群及支援炮兵群完成对白马山北侧前哨阵地前方弹幕射击和对志愿军第 114 师进攻部队集结的火力突袭计划和准备。

在兵力部署上,全师投入战前准备,增派部队加强白马山防御力量。调第 30 团第三营开进 394.8 高地,支援第一营加固阵地,至 10 月 4 日 4 时 20 分,彻夜完成掩体 150 个,设置障碍等应急设施,并以山头为单位,配属一个连的兵力,仓促编成环形防御,加固掩盖壕工事,将交通沟挖至一人多深,以减少伤亡,将营、连、排之间的电话线全部埋入地下,保证战斗中有线通讯不受影响,前方阵地与后方指挥机关通讯畅通,阵前铁丝网由 3 层增至 7 层,同时设置了大量防步兵地雷、防坦克地雷、照明雷和凝固汽油弹雷。

补充补给品和饮水,以保证能够坚持一周以上时间。调韩军第 51 团配属韩 9 师,增强步兵兵力。



美国空军第五航空队也从 10 月 3 日起,出动大批战斗轰炸机向谷中蛟提供的志愿军炮兵阵地位置实施集中轰炸。10 月 4 日,美国第八集团军迅速重新进行兵力部署,增调韩 9 师第 30 团第 3 营,支援第 1 营加固阵地。命令预备队第 28 团完成出动准备。

同时,第 8 集团军预备队美步兵第 3 师亦前调至铁原以南几公里集结,随时准备投入战斗,增援韩军第 9 师。

韩第 9 师属炮兵群及支援炮兵群亦完成了对白马山北侧前哨阵地前方弹幕射击和对第 114 师进攻部队集结地火力突袭的计划和准备。可以说,在谷中蛟的情报帮助下,韩军对白马山的防御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加强,等待着志愿军的进攻。



四、惨烈战役:志愿军的顽强进攻

尽管面临着敌人已经做好充分准备的不利局面,志愿军第 38 军还是按照原计划发起了进攻。10 月 5 日,志愿军 114 师 340 团按照原计划,派 6 个连大约 800 多人的突击队于半夜潜伏到敌阵地前沿。

10 月 6 日,志愿军突击队在潜伏一天后于晚 6 点发起进攻,由 4 个连进攻韩国第 9 师 30 团防守的白马山 391 高地,另 2 个连佯攻法国步兵营防守的箭头高地(281 高地)。志愿军投入后继部队 2 个连,攻占 395 高地。

然而,战斗的激烈程度远超想象。韩军凭借着坚固的工事和强大的火力,对志愿军的进攻进行了顽强抵抗。10 月 7 日,志愿军预备队第 342 团投入战斗,韩军第 9 师主力第 28 团(加强团)也投入战斗,391 高地反复易手。

美空军出动了上百架次飞机对志愿军进攻部队、后方补给线、后方炮兵阵地进行饱和轰炸。志愿军战士们在枪林弹雨中奋勇向前,不畏生死,但每前进一步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10 月 8 日,志愿军第 38 军主力团第 112 师第 334 团投入战斗,下午攻占白马山顶。但韩军第 30 团兵员损伤过大,被迫撤出休整。志愿军 342 团接替 334 团防守白马山后,受到敌空军及数个重炮群反反复复的覆盖射击,十分被动。



韩军第 9 师第 29 团投入战斗,夜间夺回 395 高地。10 月 9 日,中国和韩国部队在白马山顶展开拉锯战。至此,尽管战斗刚刚进行了 4 天,双方却都投入了 3 个团的兵力,激烈程度大大超过志愿军的预期。

志愿军 38 军因担负宽大防御正面,加之战前对战斗发展过于乐观(340 团主攻,342 团预备),未预留更多后备力量,此时兵力运用已呈捉襟见肘。

相反,韩国总统李承晚对此战很重视,他一面直接督令韩 9 师在寺后洞设置收容线收容从白马山溃散下来的败兵,紧急编成反冲击梯队,另一面则从釜山、春川的编练师调集大量新兵,给韩 9 师随打随补,因损失过大撤下的韩军部队(第 30 团、第 28 团)经过战场整补,增派军官,很快又恢复了战斗力,再次投入战斗。

10 月 10 日,韩军参战的最后一个团级番号第 51 团投入战斗,配合第 29 团夺回 395 高地。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战斗依旧惨烈地进行着,双方都付出了惨重的伤亡。但由于韩军准备充分,且不断有增援部队投入战斗,志愿军逐渐陷入了被动局面。

10 月 15 日,在经过 9 个昼夜的激战,付出了重大伤亡代价后,志愿军第 38 军最终被迫撤出战斗。这场战役,志愿军伤亡约 7000 人,而韩军伤亡 2.5 万。

虽然从歼敌数量上看,志愿军占据优势,但原本计划夺取并巩固白马山阵地的目标并未实现,而且自身也遭受了较大损失。而这一切,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谷中蛟的叛变,导致志愿军的作战计划被敌人提前知晓,从而陷入了被动。



五、叛徒下场:孤独病死在台岛

谷中蛟叛变后,为了躲避志愿军的惩处,跑到了台湾。他以为在那里可以过上安稳的生活,但事实并非如此。他的叛徒行径,让他在台湾也备受唾弃,没有人愿意与他交往。他只能隐姓埋名,过着孤独的生活。

在台湾的日子里,谷中蛟时刻都在恐惧中度过,他害怕曾经的战友找到他,害怕受到正义的审判。这种精神上的折磨,让他的生活变得暗无天日。最终,在 1973 年,谷中蛟在孤独中病死,结束了他可耻的一生。

他的死,没有引起任何人的同情,因为他的所作所为,给志愿军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给无数家庭带来了痛苦,他是历史的罪人,将永远被钉在耻辱柱上。



六、历史反思:铭记英雄,警惕叛徒

白马山战役虽然已经过去了 70 多年,但它所带来的伤痛和教训却永远不能被忘记。在这场战役中,志愿军战士们展现出了顽强的战斗意志和英勇无畏的精神,他们为了国家和人民,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们是真正的英雄,值得我们永远敬仰和铭记。

而谷中蛟的叛变,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在战争时期,叛徒的出现往往会给己方带来巨大的损失,他们的行为不仅是对国家和人民的背叛,更是对正义和良知的践踏。我们必须时刻警惕叛徒的出现,加强对军人的思想教育,让他们坚定信念,忠诚于国家和人民。

同时,我们也要从历史中汲取力量,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我们要铭记那些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英勇牺牲的英雄们,他们的奉献和牺牲,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我们要以他们为榜样,努力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