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上方的“关注”按钮,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中国建立和建设的过程中,许多英雄人物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有的奉献出了生命,有的因为丰功伟绩被人所纪念。

但是仍然有一些人因为各种原因隐姓埋名,而日抗美援朝英雄陈仁华就是其中之一。



他虽然获得过特等功,甚至还接受过彭德怀,贺龙以及金日成的接见,但是在当地的战斗英雄名单上却寻不到他的名字,甚至在他晚年还过得十分清苦。

那么陈仁华的英雄事迹究竟是事实还是传闻?为何在当地的资料中找不到他的名字呢?这背后又有什么隐情呢?

生活清苦的战斗英雄

1986年,四川万县来了几位调查人员,他们在当地寻找战斗英雄时,被村民引到了一处破败的房屋前。

这个由破落的石砖和木板盖成的房子与其说是房屋,不如说是小棚子,而且就在这只有30平方米大小的地方中,竟然生活着七个人。



图片来源网络

听到调查人员的到来,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出门迎客,他虽然面容沧桑,行动有所不便,但是从他坚毅的眼神中,依然能够看得出他年轻时的威武。

老人名叫陈仁华,在当地是个小有名气的人物,是人们口中的战斗英雄,同时在1972年时就开始担任当地煤矿的矿长。

在任期间,他兢兢业业,经常到工作现场进行视察,慰问工人和群众,有时候甚至都顾不上回家。

也正是因为他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让这座煤矿多少年来都没有发生过任何的事故。

而且在他的带领之下,当地的生产也进行得有模有样,但是因为陈仁华早年在战争中积累下的伤病,再加上后来工作繁忙,所以他在1985年之后就退居幕后,成了一名农民。



退休时,煤矿给了他800元的补助金,他拿着这些钱给家中稍微修建了一番,添置了些家具,觉得日子能够过得去,就再也没有向上级申请过任何的补助。

多少年来,他都靠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勤劳作来维持生活,虽然身边也有人劝他应该把自己的事迹上报给上级,这样也能够改善生活。

但是他一想到抗美援朝战争中那些牺牲的战士,陈仁华觉得自己能够活下来已经无比幸运了,所以也不想拿此邀功。

听闻来者要询问他关于过往的战斗事迹时,陈仁华显得有些抗拒,似乎觉得当年的事迹不值一提,用不着这么高调地宣传。

但是调查人员表示,这是为了将英雄事迹登记成册,以此来教育年轻一代,听到这些,陈仁华这才娓娓道来,讲起了那段慷慨激昂的往事。



名副其实的战斗英雄

陈仁华1929年出生在四川,父母都是普通的农民。

在他小的时候,四川境内并不太平,因为军阀和外来势力的侵入,百姓们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

而他在这乱世之中看到了一股新的希望和力量,那就是中国共产党。

当时我党到当地进行宣传时,陈仁华本想参军入伍,但是父母考虑到陈仁华年龄尚小,再加上当时时局动荡,他们舍不得孩子上战场打仗。

所以陈仁华在父母的强烈劝阻之下,并没有实现自己入伍的愿望。

新中国成立之后,陈仁华继续留在家乡耕地务农。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在应征入伍的号召中,陈仁华感受到了自己肩上的责任,他也想要用自己的力量来维护祖国的安全。

这一次他坚持自己的想法,在1951年时加入军队,而和他同期进入军队的还有英雄黄继光。

到达条件艰苦、人生地不熟的朝鲜之后,许多战士都因为环境的变化产生了不适,但是陈仁华克服了所有的困难,并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积极训练,积累作战技巧。

同时,他也目睹了敌军丑恶行径,这些也激发了他的战斗热情和必胜的决心,终于在上战场3个月之后,他迎来了第一次真正的战斗。

虽然这场战斗规模不大,但因为陈仁华从来没有真正接触过战争,所以这对他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枪声打响之后,陈仁华第一次真切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当子弹飞过他耳边时,他也由最初的惊慌无措,变成了坚定。

他盯着前方敌人的阵营,脑海中回荡着党的教导,于是他鼓起勇气,不顾危险地向前冲,看着身边倒下的战士,他更是决心一定要打退敌人。

而且他不仅有勇气,还有智慧,通过机智地闪避敌人的攻击,他最终在这场战斗中击毙数人,荣获了三等功。

这对一个新人来说是不小的功劳,陈仁华也备受鼓舞,希望在之后的战争中做出更多的成绩。

很快,第二次战斗来临,这一次陈仁华多了更多的经验,但是战斗的规模也增大了,敌军因为武器装备十分精良,所以刚开始在火力上完全压制了我军。



面对这样艰险的情况,陈仁华并没有被吓到,反而更加勇猛地向前冲,他和队友配合密切,一举击杀了三个敌人,并且活捉一个。

这样的战绩,可谓说是十分亮眼,这场战斗之后,他又荣获了二等功,从此之后,陈仁华的名字就在军队中传开了,上级领导也对他表示了鼓励和赞扬。

陈仁华看着这些功绩,感受到的不只有荣誉感,还有更多的责任感,同时他也为那些牺牲的战士感到痛心不已。

带着杀敌取胜的决心,陈仁华在1953年7月迎来了大战——金城战役。

这场战役不同于往昔所有的战斗,甚至在抗美援朝整个战争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一战敌人占据在十字架山头上,这里海拔高,地势险峻,易守难攻,再加上敌军火力猛烈,想要攻克这个据点谈何容易?



部队领导看到这样的情况,也犯了难。

最终,他们决定组建一支英勇的突击连,由他们先到前线去削弱敌人的火力,之后大部队再跟上,一举夺下这个据点。

听到这个消息以后,陈仁华立刻就报名参加,但是考虑到他年龄太小,战斗经验不足,所以上级并没有通过他的请求。

但是陈仁华深知这次任务的重要,也想要通过这次机会上场杀敌,所以他又连续写了几封报告书,表明了自己想要加入突击连的决心。

看到他灼灼的目光,上级也不再推托,把他列入了突击连中,出发的前一夜,陈仁华除了紧张,心中杀敌的热情也如同火焰一般燃烧。



志愿军

同时,他也意识到这一次战斗可能有去无回,但不管前路如何,他想要上场杀敌的决心和勇气是不会被改变的。

一声枪响,战斗打响,陈仁华听令,立刻向前冲,但是由于敌人的攻势太猛,他只能匍匐在地。

而敌人也发现了陈仁华所在的突击连人数少,武器装备不足,所以就想通过火力压制来打退他们。

眼看着时间一点点过去,战士们依然被困在原地,陈仁华心中焦急万分,他明白战场上时间就是一切,如果再这样拖下去,他们也只能以失败收场。

此时,战士黄继光的面孔也出现在他的眼前,想到黄继光能为了最后的胜利牺牲自己的生命,陈仁华也感受到了力量和勇气,所以他也不顾敌人的炮火,开始拿着弹药,一点点匍匐前进。



黄继光

而敌人也发现了队伍最前边的陈仁华,所以将炮火都集中在他身上,好在陈仁华躲避迅速,而且他一个人目标也较小,所以敌人并没能够击中他。

终于,陈仁华艰难地到达了敌人的射击点附近,而敌人的射击点建筑在一处岩壁之上。

陈仁华在地形的掩护下,将炸药和手榴弹投入到了敌人阵地之内,最后不假思索地点燃引线,自己迅速躲到一边。

在巨大声响中,陈仁华只觉得脑袋嗡嗡响,左手手指和左脚也失去知觉,等到他清醒过来之后,敌人的主攻点已经被自己拿下。

后边的战士看到火力稍微减弱,立刻抓住机会向敌人猛扑过去,最终经过酣战,我军打赢了这一战。

而陈仁华也是因为自己的表现被授予了特等功,但是他也因此失去了手指,左脚受伤严重。



将荣誉归还英雄

因为表现突出,陈仁华在1954年被金日成所接待。

在授奖仪式上,金日成对陈仁华表示了由衷的感谢,同时也对那些为抗美援朝战争做出贡献的士兵表示了最高的敬意。

之后,陈仁华还受到了彭德怀和贺龙的接待,贺龙元帅还打趣说,能够和战斗英雄合照,他们都变得光荣了。

听着战斗英雄这四个字,感受到周围人投来的敬佩的目光,陈仁华的心情却有些沉重,因为还有许多做出贡献的将士,却永远也无法站在这获得这样的荣誉。

1954年秋,陈仁华被选中到北京,接受毛主席的检阅。



听到这个消息后,他感到十分荣幸和激动,但是也因此诱发了当时战争留下的后遗症,他昏迷不醒二十多天,在医院接受全面的治疗和照看。

等他醒来之后,发现自己已经错过了这次机会,他感到懊恼无比,但很快调整心情,决心接受上级的安排,退伍归乡,在家乡继续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他归乡后,当地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他离开家乡这些年最牵挂的还有自己的父母。

所以当地方的领导想要为这些战斗英雄进行接风时,陈仁华委婉拒绝,并且连夜赶回家中。

父母见到曾经稚嫩的孩子,如今已经变成了成熟的英雄,自然感到荣耀,同时他们也教导陈仁华一定要踏实做事,归乡后就要认认真真地投身到建设中。

而陈仁华也听从了父母的教导,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多年,直到退休。

当陈仁华老人把事情讲述了一遍之后,身边的人眼睛中都噙满了眼泪,他们既为陈仁华当年的经历感到振奋,也为英雄所做出的贡献感到感动。



之后,陈仁华也拿出了自己当年所获得的荣誉,和一张他和贺龙和彭德怀的合照,工作人员看到这些更加坚信陈仁华就是一名不折不扣的战斗英雄。

但是同时他们也陷入了迷思之中,因为他们在当地查阅了各种资料,根本就没有发现陈仁华的名字。

但是陈仁华参加过抗美援朝,并且是一位战斗英雄,事实就摆在面前,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难道说因为陈仁华不想太过招摇,当地政府就抹去了他一切的功绩吗?

抱着这样的疑问,同时也抱着让英雄人物重新回到荣誉的目的,工作人员扩大了搜寻资料的范围。



终于,在1953年的报纸上查阅到了陈仁华的相关信息,并且他们还费尽周折地找来了陈仁华曾经的排长。

根据这位老排长的回忆,陈仁华确实参加过抗美援朝,并且取得了耀眼的功绩。

有了这样的物证和人证,陈仁华是战斗英雄的事实也毋庸置疑。

而陈仁华的名字未出现在当地的资料上,主要是因为陈仁华所在的连队几乎都为国捐躯,没有人可以为他作证,而且早年的相关资料也丢失了一部分。

再加上陈仁华不想为人低调,不想拿着战斗英雄的名号招摇过市,所以从未向当地政府进行过汇报,所以他的名字自然被人暂时“遗忘”。

但好在最终水落石出,陈仁华也得到了应有的赞誉。



1986年,当地政府听说了战斗英雄一直隐姓埋名,并且还居住在破旧的小屋中,立刻就对战斗英雄展开了援助,并拨款3000元为陈仁华建筑了一所明亮的砖石房子。

而且还邀请陈仁华到学校中讲述自己的战斗事迹,希望通过他的讲述来教育新一代的青年。

看着台下那些稚嫩的脸庞,以及他们求知的眼神,陈仁华心情澎湃,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力量,他仿佛看到了祖国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结语:

陈仁华以及所有战斗英雄当初所做出的这些牺牲,就是想要为青年为后代建立一个茁壮成长的环境。

而如今这些孩子也让他感受到了自己当初的奉献是值得的,而英雄的名字也将永垂不朽,在传承中更加闪耀。

参考资料:

一个在英模名录上找不到的特等功臣 ——志愿军二级战斗英雄陈仁华 陈福明 陈雪枫

一个未被载入史册的特等功臣--《党史博采》1998年03期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SBC199803022.htm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