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3月正式挂牌成立以来,旬阳市蜀河镇中心学校教育共同体以“五共”机制为引擎,在城乡教育协同发展领域展开积极探索,为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注入新动能。这个由蜀河镇中心学校(核心校)、仙河镇中心学校等四校组成的教育联合体,通过制度创新和资源整合,正在书写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新篇章。
3月10日的挂牌仪式上,四校负责人共同签署《旬阳市蜀河镇中心学校教共体章程》,标志着这一创新实践正式启航。通过建立校长联席会议制度,共同体迅速构建起管理共进框架。首次会议即制定实施方案,明确以“管理共进、师资共用、资源共享、文化共融、考核共评”为核心的发展路径。这种机制创新打破了传统校际壁垒,为深度协作奠定制度基础。
“教育共同体就是着力破解乡村教育痛点,创新师资配置机制。”教共体负责人表示,我们通过“管理者同培”计划,6名校长完成华东师大高端研修;组建跨校青年骨干教师团队,开展学科研修活动覆盖120余名教师。更值得关注的是,2025-2026学年规划的14人走教计划,将实现优质师资的精准流动。心理健康教育、腰鼓项目等特色师资的共享,则体现了因需定教的灵活机制。
在教育资源整合方面,共同体展现出创新思维。30%公用经费统筹使用机制下,蜀河镇中心学校投入6万元帮助兰滩学校改建幼儿园,实现硬件资源互补。特长生资源共享机制成效初显,联合培养的篮球队员在市级赛事摘得桂冠。数字备课资源库建设与“同课异构”教学活动的结合,使优质教学资源实现云端共享与线下深化的双重效应。
在文化共融方面,各校既保持特色又实现共生。蜀河的“陶园文化”、仙河的“博爱乐学”、兰滩的“一体二融合劳动育人体系”,通过“文化节”“艺术展演”等载体形成互动。红色故事分享会、师生共读活动等特色项目的跨校推广,构建起“一校一品、多元共生”的文化生态。研学资源的整合更开辟了实践育人新空间,古镇文化、水电科技、仙河田园风光、王院研学基地等特色资源成为共同育人财富。
此外,共同体打破单一校评价模式,建立统一考核体系。通过共享考核方案、实施捆绑评价,将成员校发展成效与共同体整体绩效挂钩。这种激励机制有效促进校际深度协作,今年已推动3次联合教研和多项特色项目落地。
据教共体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将深化“五共”机制,探索共同体办学模式,一是针对师资共用方面,制定更细化的实施细则。在教师交流轮岗方面,建立“双向选择+统筹调配”机制,根据教师专业特长和成员校实际需求,精准匹配交流岗位。二是优化资源共享模式,促进精准帮扶。在资金统筹上,制定更科学的公用经费分配方案,根据各校实际需求细化资金使用方向,重点支持成员校特色课程开发与教学设施升级。三是创新文化共融路径,打造一校一品。开展“教共体文化共建”活动,组织各校联合举办文化节、艺术展演、体育联赛等活动,促进师生文化交流与融合。挖掘各校文化特色,共同设计教共体文化标识与宣传品牌,形成“一核多元”的文化矩阵,实现教共体品牌共生共荣。
(通讯员 陈孝伟)
责任编辑:安心 审核:杨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报料关注西北信息报微信公众号(xbxxbwx)留言或加编辑微信号:y609235490 投稿邮箱:xbxxbxm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