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电影120周年到来之际,青岛迎来了中国电影最高荣誉奖项的青睐——4月27日,第二十届中国电影华表奖颁奖活动将在青岛举行。

这既是对青岛“电影之都”地位的认可,也是对这座城市影视文化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的肯定。

作为青岛主城核心区的市北区,凭借其独特的工业遗存、百年里院建筑群和现代都市风貌,长期以来吸引着众多影视剧组的目光。

从《父母爱情》到《抓娃娃》,从《送你一朵小红花》到《南来北往》,无数经典影视作品在这里取景拍摄,镜头记录下的不仅是故事情节,更是一部百年老城生动的发展影像志。

撰文/张慧

审校/庄建成

从取景地到影视文创区

沿着市北区长山路走进有余里,具有复古风情的青岛里院化身电影《抓娃娃》里马成钢家族的旧宅院,铸铁楼梯与天井花廊交织出青岛式家族史诗。

当电影镜头中的场景,在现实中与人重逢,每一位游客都仿佛可以透过眼前的景象捕捉光影流转间的经典瞬间,搭建起一座现实与银幕交织的桥梁。于城市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出圈”机会。



电影《抓娃娃》在市北区长山路有余里取景。崔冬妮/摄

2024年,伴随电影《抓娃娃》的热映,电影中马继业的“家”——四方机厂1900园区,再次受到广泛关注。这里原是中国铁路工业的重要发源地,近年来经过改造,既保留了工业建筑的厚重感,又注入了现代创意元素,此前便已种下了影视文创的基因,吸引了《海天雄鹰》《美好的日子》等影视作品前来取景。



四方机厂1900产业园是多部影视剧取景地。崔冬妮/摄

而被列入“国家工业遗产”的纺织谷,也通过空间再造和功能重构,化身《天才基本法》中纵深神秘的红砖长廊、《倒数说爱你》中国棉大道上的老宅子,在影视作品的传播中获得另一种意义上的新生。



纺织谷内的场景是众多影视剧的取景地。崔冬妮/摄

这些工业遗存的影视化利用,不仅为老建筑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更成为市北区工业遗存再利用的典范——从机器轰鸣的工厂车间到创意迸发的文化园区,从封闭的生产空间到开放的文旅地标,市北区正通过“保护性”更新实现工业遗存的价值重生。

同样的复兴与变身当然不仅发生在历史城区和工业园区。



电影《送你一朵小红花》在埠西市场取景。崔冬妮/摄

为电视剧《南来北往》提供拍摄道具并成为取景地的重庆南路57乙友谊商店,在影视作品的呈现中放大了历史记忆的传播;

见证了电视剧《你比星光美丽》纪星和韩廷路口错身相遇唯美名场面的大鲍岛文化休闲街区,引来情侣竞相打卡;

化身电影《送你一朵小红花》马小远和韦一航“南极探险之旅”梦幻舞台的埠西海鲜市场,揭示了市北区市井空间的独特魅力;

而以不同形象出现在电影《抓娃娃》、综艺连续剧《十天以后回到现实》、影视剧《大博弈》、《婚姻的两种猜想》中的青岛国际邮轮港区,正从一个功能单一的工业港口,蜕变为融合影视拍摄、旅游休闲、商业消费的综合性文旅地标;



馆陶路22号青岛取引所旧址,多部影视剧在此取景。崔冬妮/摄

更具象征性意义的还有位于馆陶路22号的青岛取引所旧址,在《父母爱情》中,它是男女主人公初识跳舞的舞会场;在《青岛往事》中,它见证了商海沉浮;在《功勋》《大浴女》《海魂》等作品中,又化身不同历史场景。

无论是自带历史记忆的老建筑,还是不经意间出现在日常生活中的街道与市场,影视作品对市北区的呈现,使一座座建筑、一处处场景超越了地理限制,成为全国人民共同的文化记忆。

而伴随一个个影视取景地化身连接过去与现在、艺术与生活的文化媒介,由影视而激发的产业生态,也成为市北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从打卡地到文化策源地

回望市北区的影视取景地变迁,从四方机厂到青岛国际邮轮港,从长山路里院到埠西海鲜市场,每一处场景都讲述着城市更新的生动故事。

这些故事通过银幕传播,成为全国人民共同的文化记忆;而这些记忆又反哺城市发展,赋予老空间新生命。不难看出,市北区正通过“影视+文旅”的创新尝试,推动老城复兴与文化自信实现双重跃升。



电影《抓娃娃》在青岛国际邮轮港区取景,图为港区的集装箱部落。崔冬妮/摄

如电影《抓娃娃》爆火后,市北区敏锐捕捉到了这一波影视打卡热潮,主动将影视取景地纳入文旅推广体系。围绕里院文化,整合周边资源,推出系列旅游路线,并发放电子消费券拓展文旅消费链条;围绕青岛国际邮轮港区,创新性地将影视文化作为催化剂,推动港口功能从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变。

一个取景地的成功,也带动了周边区域的协同发展。以馆陶路为例,青岛取引所和馆陶路3号(电视剧《南来北往》取景地)知名度的提升,促进了整个馆陶路街区的活化利用。市北区在此集聚沉浸式市井文化业态,使历史城区“日新月异、一步一景”。



大鲍岛文化休闲街区是影视剧《你比星光美丽》取景地。崔冬妮/摄

与此同时,不同的影视取景地也成为诠释和传播市北区城市精神与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有余里的里院文化、纺织谷的工业文化、馆陶路的历史文化、友谊商店里的民俗文化等,通过影视作品的创造性转化,纷纷获得了新的表达与重现。

目前,市北区影视文旅融合的深化路径已然清晰,整合大鲍岛、馆陶路、波螺油子“十二阶”、台东步行街、登州路啤酒街等街区资源,开发“跟着电影游市北”主题线路,推出电影主题航次邮轮,策划城市漫游和夜游系列产品,都将是十分积极的尝试。



电影《倒数说爱你》在台东步行街取景。崔冬妮/摄

此番,第二十届中国电影华表奖落地青岛,无疑将为市北区影视文化与城市发展的深度融合提供历史性机遇。

站在中国电影120周年的重要节点,市北区有望借此东风,实现从“影视取景地”到“文化策源地”的质变,让影视文化成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从参与者到影视创作者

当传统影视持续为市北区积累文化资本的同时,一场更具颠覆性的变革正在这里酝酿。

新媒体时代,网络微短剧产业迎来“盛放期”。市北区文化创意产业积淀深厚,配套完善的基础设施、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丰富多元的拍摄场景,为微短剧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强韧的基础和支撑。



山东省微短剧精品创作暨高质量发展推进会在市北区召开

谋定而动,唯快不破。市北区抢抓微短剧产业风口,率先挂牌青岛网络微短剧基地,同步设立青岛网络视听综合服务中心,向企业提供审核辅导、登记确权、信贷融资等全链条支持服务;制定发布《市北区扶持网络微短剧政策条款》,积极招引产业上下游企业集聚;发挥市北区山海港城相依相融禀赋优势,推出青岛国际邮轮港区外部街区、大鲍岛文化休闲街区等首批12处免费开放拍摄场景;抢抓山东省网络微短剧审核站成立机遇,为行业规范化、精品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在市北,政策的阳光与服务的雨露交织成滋养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沃土。截至目前,区内集聚文创、MCN、广告传媒等各类文化传媒企业3000余家,持有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企业近80家。

2023年至2024年,区内企业累计创作微短剧620余部,全网播放量220亿+。每一帧光影的跃动都在诉说:市北区正是微短剧创作的“理想之城”。



市北区举办网络微短剧行业交流活动,搭建产业发展平台。崔冬妮/摄

而在全市新媒体企业的“强磁场”——青岛中央商务区,已然构建起集创作孵化、审核确权、场景供给、产教融合于一体的产业生态圈。

从承办山东省微短剧精品创作暨高质量发展推进会等省级重要会议,到举办“网络微短剧产业大会”“新媒体之夜”等年度品牌活动,到开展“网络微短剧企业人才嘉年华”“新媒体职业技能大赛”等活力迸发的赛事活动……以活动为载体,以服务为纽带,这里已成为产业发展的策源地,创新创造的梦工厂。

截至目前,青岛中央商务区集聚文化传媒企业2000余家,古麦嘉禾、杠上开花、全诚时代、旗鱼科技、深度传媒等众多国内头部新媒体企业落户片区发展,新媒体产业发展的“流量高地”渐趋形成。区内企业多部作品获市级以上微短剧相关奖项。

其中,古麦嘉禾作品《那一年的春节,他们是在战斗中度过的》作为省内唯一,荣获国家广电总局优秀网络视听作品奖;全诚时代作品《机器人女友爱丽丝》获评北京国际网络电影展光年创投大会最具市场关注项目,为“青岛出品”破圈出彩作出有益贡献。



古麦嘉禾作品获国家广电总局优秀网络视听作品奖

从光影流动的影视拍摄热门取景地,到推动微短剧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躬身入局者,市北区正努力打磨“政策护航+服务赋能+产业链聚合”的微短剧产业发展范式,探索趟出一条“以文塑城、以影兴城”的新路径。

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市北区影视产业的发展尚在萌芽阶段,借此华表奖落地的契机,市北区或可借鉴戛纳电影节“一个IP激活一座城”的共生逻辑,进一步吸引制片公司、后期企业设立区域总部,形成内容创作集群。

未来,在华表奖的见证下,市北区也将以“造梦之城”的姿态,持续书写影视文化与城市共生的新篇章。

(本文图片由青岛市市北区委宣传部提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